廖荣芳++++++高珊
[摘要] 意图 评论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医治垂体腺瘤的临床作用,并与神经内镜手术医治进行比较。 办法 回忆性剖析本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72例的临床材料,其间40例患者选用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医治(A组),32例患者选用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医治(B组),调查两组的手术时刻、术中出血量、住院时刻及术后并发症状况,评价两组的医治作用。 成果 A组手术时刻、住院时刻显着善于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多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B组,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5);两组视力改进、月经恢复、泌乳中止、激素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 定论 相关于传统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在视界、手术伤口方面有必定优势,但两者均能有用切除肿瘤、缓解症状,因而均应熟练掌握,以依据术者或患者状况灵敏挑选医治办法。
[关键词] 垂体腺瘤;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023-03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流行病学计算显现,垂体腺瘤的发病率为7.4%~8.2%[1]。垂体腺瘤首要选用手术医治,近年来跟着神经外科技能的展开,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展开比较广泛,首要术式有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研讨报导显现,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长处[2],有学者以为,神经内镜下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成为神经外科手术展开的方向,并将逐渐替代显微手术[3]。对此本文搜集本院垂体腺瘤患者材料,比较显微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医治垂体腺瘤的作用。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72例,均为初次承受医治,肿瘤均局限于鞍内,入院明晰确诊前未进行药物或放射医治。72例患者中,40例患者选用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医治(A组),32例患者选用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医治(B组)。A组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纪(31.2±10.5)岁,肿瘤直径(24.5±6.7) mm,病程(11.6±3.2)个月,其间视力下降伴视界妨碍22例,泌乳25例(其间月经紊乱或闭经22例)。B组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纪(31.9±9.6)岁,肿瘤直径(25.2±7.3) mm,病程(12.4±2.5)个月,其间视力下降伴视界妨碍17例,泌乳21例(其间月经紊乱或闭经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纪、病程、肿瘤巨细、首要症状等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办法
悉数患者术前行CT及MRI查看,明晰肿瘤巨细及部位,了解鼻腔蝶窦气化及分隔状况,术前1 d用氯霉素眼药水滴鼻,剪除鼻毛,清洗鼻腔。手术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并倾向术者;惯例挑选右侧鼻腔入路,选用肾上腺素棉条填塞蝶窦隐窝缩短鼻黏膜血管,扩张器缓慢撑开术侧鼻孔。A组在显微镜下明晰蝶窦进口,凿开蝶窦鞍底,细心辨认肿瘤及垂体安排,然后沿四周缓慢铲除肿瘤安排。B组选用0°内镜在中上鼻甲间的蝶窦隐窝内找到蝶窦开口,磨除蝶窦分隔,充沛露出蝶窦,然后选用30°内镜辨认肿瘤及垂体安排,镜下缓慢铲除鞍内肿瘤。悉数患者术后选用明胶海绵填塞止血,复位鼻中隔及黏膜,纱条填塞鼻腔。
1.3 调查目标
记载患者的手术时刻、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刻,术后随访5个月,调查患者的视力视界、泌乳、月经恢复以及激素水平恢复状况,计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计算学办法
选用SPSS 17.0计算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材料用率(%)标明,选用χ2查验,计量材料以均数±标准差(x±s)标明,选用t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计算学含义。
2 成果
2.1 两组手术时刻、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刻的比较
A组手术时刻、住院时刻显着善于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多于对照组,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1)(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刻、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刻的比较(x±s)
2.2 两组并发症状况的比较
A组患者术后出脑脊液漏4例,行腰椎置管引流1周治好;尿崩症2例,保存调查医治3~4 d恢复正常;鼻中隔穿孔2例,经鼻镜下修正;出血1例,行急诊开颅血肿铲除;垂体功用低下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0/40)。B组患者术后呈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椎置管引流5~6 d治好;尿崩1例,保存调查医治3 d恢复正常,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4%(3/3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计算学含义(χ2=4.127,P<0.05)。
2.3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的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视力改进、月经恢复、泌乳中止、激素水平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的比较[%(n/N)]
3 评论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近年来跟着神经外科手术技能的开展,经蝶窦手术已经成为临床垂体瘤医治的首要办法,其间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是现在使用比较广泛两种微创医治办法。而神经内镜手术作为后来鼓起的医治技能,在微创方面表现出必定优势,与传统显微手术比较,具有术野明晰、伤口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长处,能最大极限地维护鼻腔正常结构,削减盲视操作引起的副损害[4]。大都文献研讨显现,神经内镜手术时刻及患者住院时刻均显着短于显微手术医治,本文B组患者手术时刻及住院时刻就显着短于A组,与文献报导相符[5],考虑可能与神经内镜术中外科操作更少,不需要别离黏膜、断离鼻中隔,术后创伤处理更简练,患者恢复更快有关。
关于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医治垂体瘤的安全性,Kabil等[6]研讨标明,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并发症要显着少于显微手术;董韬等[3,7]报导显现,神经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少。本文成果显现,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A组,与文献报导相符。关于两种术式的手术作用,Rotenberg等[8]回忆性研讨显现,经鼻窦显微手术与内镜手术在垂体瘤切除规模与患者术后激素恢复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但神经内镜手术在手术时刻、术后住院时刻及并发症方面显着优于显微手术;本文两组患者在术后激素水平恢复、视力、泌乳、月经恢复方面无显着差异,在并发症、手术时刻、住院时刻及术中出血方面差异明显,与相关报导相符。
依据神经内镜手术在微创方面的明显优势,不少学者以为神经内镜下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成为神经外科手术展开的方向,并将逐渐替代显微手术。但本研讨以为经蝶窦显微手术仍有其优势,特别是显微镜可以供给三维视界,且直视止血牢靠,器械操作灵敏,尤其在切除肿瘤主体时,能明晰显现术野结构[9-10]。而神经内镜手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必定缺陷,即空间狭隘,视界扩大或歪曲导致操作不方便;神经内镜供给的二维图画短少显微镜三维图画的深度和层次感[11-12];此外,内镜镜头简单遭到血液和雾气的隐瞒,出血量多时,手术操作困难。以为,神经内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值得必定,但显微手术也不该被抛弃,因而均应熟练掌握,以依据术者或患者状况灵敏挑选医治办法,以使患者取得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任直(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M].北京:公民卫生出版社,2009:921.
[2] 王富元,李爱民,孙维晔,等.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的比照研讨[J].我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 16(6):547-550.
[3] 董韬,魏学忠,冯思哲,等.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作用比照剖析[J].我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682-684.
[4] 林晓风,詹升全,李昭杰,等.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J].我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 9(8):353-354.
[5] Cappabianca P,Cavallo LM,Colao A,et al.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noidal approach:outcome analysis of 100 consecutive procedure[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2, 45(4):193-200.
[6] Kabil MS,Eby JB,Shahinian HK.Fully endoscopic transnasal transseptal transphenoidal pituitary surgery[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5,48(6):348-354.
[7] 王玉玉,李刚,李毅,等.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作用剖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2):1317-1318.
[8] Rotenberg B,Tam S,Ryu WH,et al.Microscopic versus endoscopic pituitary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Laryngoscope,2010,120(7):1292-1297.
[9]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比较研讨[J].我国肿瘤临床与恢复,2010,17(3):262-265.
[10] 崔增学,史彦芳,宋树立,等.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医治垂体腺瘤35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5):339.
[11] 张世渊,张汉伟,陶乐,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J].我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5):208-210.
[12] 陈忠平,牟永告,文卫平,等.鼻窦镜辅佐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讨杂志,2005,4(1):55-57.
(收稿日期:2014-10-31 本文修改:郭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