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暑和阳暑的差异 表格:阳暑阴暑 孰强孰弱

养生
科学养生
2018年10月13日 04:40

宁蔚夏

阳暑和阴暑,是中医的称号,因发生在暑天而得名,又因感触病邪不同,而有阴阳之别。在酷热的夏天,信任人们对中暑都较了解,而对阳暑、阴暑却模糊不清。那么,这两种病症终究有哪些特色,发病率哪个高,又怎样防备呢?

阳暑的特色

中暑又称阳暑。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原因及病状曾做过描绘:“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凡以盛暑酷日之时,或远程,或于郊野,不辞劳怨,致使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疼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一般来说,人体在必定极限内能习惯夏天的不良气候条件,而发生热效应。但假如超越必定极限,人体的体温调理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中暑在临床上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四型。又依据轻重程度分为前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

前兆中暑,首要表现为很多出汗、口干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疲倦、厌恶等。这时应把患者扶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歇息,让患者喝一些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一般症状很快会缓解并消失。

轻症中暑,除了有前兆中暑的各种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面色潮红、皮肤火热或面无人色、吐逆、四肢湿冷等状况。此刻,除敏捷采纳上述处理外,还可给患者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并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道。若病况无好转,应送医院诊治。患者一般在4~5小时内能够康复正常。

重症中暑,除上述轻度中暑症状外,还一起伴有高热(40℃)、晕厥倒地、手足痉挛、血压骤降等。遇此状况,除敏捷将患者抬至阴凉处,采纳上述简略急救外,应立即送患者去医院。

阴暑的特色

其实,阴暑并不奥秘,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一般感冒,由于发生在夏天,又名“热感冒”。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阴暑的原因及病状也有过叙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俗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致使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

阴暑由受寒而来,在原因上有内、外之分。一是热后在外感触寒邪,一是热后过食寒凉。阴暑在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

风热型,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咽痛,乃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痛苦,鼻塞或鼻流黄涕,口渴,痰黏色黄等。医治应运用银翘散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寒型,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痛苦显着,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口不渴,痰稀色白,咽喉痛苦不显着,或仅见咽痒。能够喝些姜汤,或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等发散风寒的药物,以发汗解表。

暑湿型,头晕、烦渴、吐逆或腹泻、不思饮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痛苦等。西医称之为“胃肠型感冒”。医治首选藿香正气散(水或液)或葛根芩连汤。

二者比较

古医家曾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之,莫之则犯之者多。”古往今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夏天气温越高,越容易发生“热感冒”,在酷日炎炎的夏天,由“中暑”引起的“阳暑”,远不及“因暑取凉”所造成的的“阴暑”为多。所不同的是,二者在曩昔距离不是很大,但现在跟着人们日子的改进,距离则是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阴暑的增长幅度达到了50%以上。因而提示诸君暑天勿忘御“炎”寒。

阴暑的防备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防备阴暑,除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及防止过堂风之外,运用电风扇应留意风速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出汗较多时,不要突然降温。室内装有空调设备的应留意,凉气调温不宜低于25℃,室表里温差不行过大,以不超越5~7℃为宜,空气流速应维持在0.2米/秒左右。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动身活动活动躯体,并酌情增加衣物。夜间睡觉时,最好关上电风扇和凉气机。一起,日子要有规则,留意劳逸适度,确保足够的睡觉,加强体育锻炼,防止烦躁的心情。饮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与蔬菜,少吃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从善如流 病人 先兆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