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血管造影USA 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研究分析.pdf
闫少波
【中图分类号】R4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01
脑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得益于诸如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等有创性检查及后来出现的 CT(Computed Tomograph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使得脑解剖和功能定位较以往的单纯依靠脑表面结构定位更加准确。这项技术是将病患术前的影像材料与术中部位的详细信息将高效的计算机相结合,不但可以精准确定病位,且有助于术中确定解剖构造,免去术者在术中不必要的损伤[1]。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神经外科更加趋于微创、精细、安全和有效,大大降低了既往依靠主观判断所致医源性损伤发生率,显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2]。本研究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经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行神经外科手术35例患者为观察组,包括脑动静脉畸形7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7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患者平均年龄(43.5±2.6)岁。选取同期行CT血管造影患者35例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4.2±2.4)岁,脑膜瘤16例、胶质瘤11例、脑动静脉瘤7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血管造影检查 在CT血管造影检查中,36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Bri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仪和工作站。其中,CT扫描时间以Bolus自动跟踪技术为依据来确定,一般耗时16~20s,矩阵512×512像元,重建间隔0.4mm,层厚0.8mm,覆盖长度鞍膈下3~5cm,直至鞍膈上6~8cm。以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为非离子造影剂,1.5~2ml/kg[3]。成像重建方法使用VR、MIP及SSD等技术[4]。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查,均无过敏反应,无心肺肝脏并发症。
1.2.2 CT血管造影与导航技术 将在CT血管造影中获取的图像输入Brian-lab系统中,在3Dslier软件的帮助下,与血管组织、病灶组织与功能脑组织进行配准,使用伪彩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三维重建[5]。本研究的患者,手术过程中两种技术均结合成功,术中注册均成功。
患者病灶直径最短为2.5cm,最大直径为12cm,平均(4.6±2.4)cm。其中,CT血管造影可清晰、完整显示颈内动脉系1~3级、脑底动脉环与椎动脉系1~2级血管结构。18例患者中,13例患者可显示出4级结构的颈内动脉,病灶内供血动脉的显示结果为满意,且能将静脉窦、颅内浅表静脉和深部回流静脉清晰的显示出来。12例患者显示出血管移位,2例患者显示出动脉被侵犯包绕、4例患者可显示出静脉窦遭受侵袭。
1.2.3 技术应用 在Brian-lab导航系统上,按照患者病灶实际位置与受侵袭范围,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者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或者模拟定位,并在对颅骨进行测量和切除之后,对最佳手术入路进行模拟,并形成完整的计划用于进行手术。在完成注册导航之后,可对术中的手术切口和骨窗设计进行指导,可对手术病灶的切除进行定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测组结合术中情况及术后影像学资料,神经导航手术病灶全切除率升高,术后发生偏瘫1例,术后1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语言功能障碍1例,出院前好转。其余病例未出现新的功能障碍。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病例完全恢复正常。观测组脑动静脉畸形、胶质瘤与上皮样血管内皮质细胞瘤均全部清干净,手术成功率为5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观测组脑动静脉畸形、胶质瘤与上皮样血管内皮质细胞瘤均全部清干净,手术成功率为5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导航术具有如下优点:术前设计手术方案即选择损伤最小,最安全路径;术中随时确定术中的具体方位及显现术野附近的神经血管组织构造指导其前进方向,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显示病灶切除范围,尤其在脑胶质瘤,减缓术后脑水肿进展、延长生存时间。影像导航技术已是微创神外科的主要构成[5]。该技术不仅使得显微、内镜、颅底、功能、血管以及脊柱神经外科锦上添花,提升了现代神经外科虽有高水平的微侵袭外科术和精确定病位影像术,但技术方案还有局限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神经外科更加趋于微创、精细、安全和有效,大大降低了既往依靠主观判断所致医源性损伤发生率,显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脑磁图、SPECT可用定位和切除不正常皮质,同时维持正常机能,降低术后遗症。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可提升病人手术的成功率,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结构、病灶大小等,用以指导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对神外科医生来说,操作技能依旧是需要不断提升的,不可只依靠神经导航术,要合理采用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陈亮, 王璐. 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15):116-117.
Dumont J R, Taube J S.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navigation beyond the hippocampus[J].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015, 219:83.
馬宁, 王海波, 张贯文. 神经导航技术在治疗颅内血肿的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5):870-870.
汪雷, 苏传平, 范新娟,等. 43例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1):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