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的五条“斑马线”

疾病
大众健康
2020年08月28日 21:43

李增烈

老年人忘性大是客观事实,忘记服药或者服错了药是常事,所以治疗方案力求简单、明确。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998年统计已达1.2亿,而且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人老了,出毛病的机会增加,这是自然规律。就像机器用久了,常会出现大大小小毛病一样,我是深有体会的。据统计,7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4种疾病,38%的人患6~7种,患8种以上的,也达到13%。

有了病当然要治,治病就得用药,病种越多,用药种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增加。国内资料表明,老年人服5种药以上者占80.5%,其中服10种药物者达41%,一位“冠军”竟达到26种之多!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用药越多,不良反应必然会随着增加,据统计,用1~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的为10%,11~15种的为28%。

问题的复杂性还有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老化,特别是肝肾功能的变化,使药物分解、排泄变慢,解毒能力弱化,以致有较多药物成留体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据统计,41~50岁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1.8%,而80岁以上整整翻了一番,达到24%。

两方面的为难,让老年人安全用药变得更加不容易!

我每天上下班要几次横过大马路。不巧的是,刚好这又是几条主干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平安到达彼岸,对我这个快80岁老头来说诚非易事。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走斑马线。即便上斑马线,也绝对是90度进入,绝不斜插。有些年轻人笑我死板,自己倒觉得安全得多,心里也踏实,算不算阿Q精神呢?

为了老年人用药安全,是否也可以画出几组斑马线呢?要画斑马线,老人本身的坚持,和医生密切合作都不可少。

第一条:“抓大搁小”线

虽然病多,但总有个大小、轻重和缓急之分。当然要先抓大、重、急的治,把小、轻、慢病的治疗往后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长期有骨质增生腰痛,突然发生了急性胃肠炎,腹泻、呕吐不停,可以暂时停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采取口服药或“打吊针”,先尽快控制急性胃肠炎的病情。因为老年人胃肠炎,一旦发生脱水可是大事,有时会影响生命安全。等胃肠炎恢复以后,有充分时间,再治腰痛不迟。何况骨质增生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二条:“少而精”线

同时不宜用太多种类的药,一般最好不要超过3~4种,避免一位患者身上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

可惜,临床上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小小一张处方上开得满满的,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样样齐全。用胃肠动力药吧,吗丁啉、莫沙必利、中药四磨汤齐上;治疗贫血,不论是哪种类型,铁剂、叶酸、维生素B12都不少。这样用药,不但不符合节约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药物种类越多相互作用就越复杂,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毒性反应的几率越高。我亲眼见过一张静脉注射的处方,500ml生理盐水中竟然加入了8种药物,令我愕然!这不成了熬“八宝粥”?据计算,8种药物有270多种组合关系,是好是坏,怎么梳理得清啊!

有些治疗需要合并用药疗效好,也应该“精挑细选”,如果能找到“一石二鸟”的药物,当然更好。比如治疗胃溃疡,常常要并用黏膜保护剂;如果选择硫糖铝,同时有腹泻的话,也能得到对症治疗,就无需再加其他止泻药了。

第三条:由小递增线

药物都有一般推荐用量,推荐量并不等于每个人的有效剂量,因为这和患者生理状况及病情有关,老年人尤其如此。

对于一些慢性病,可在医生指导下,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有效剂量的判断,主要依据治疗效果,这种情况在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腹水的用药中尤为明显。长期用药前如能检查肝肾功更好。老年人的剂量一般为成年人的1/2~3/4,比较稳妥。

第四条:简单、方便线

老年人忘性大是客观事实,忘记服药或者服错了药是常事,所以治疗方案力求简单、明确。

比如,每日晨起空腹一次、每晚睡前一次等,尽量不采用间歇服药,如两天一次、一周三次等。各种药要标记清楚、醒目,药瓶要容易开启。为了帮助记忆,晨起或睡前服的药,可放在床头柜上,餐前(后)药可放在餐桌上。亲属要经常帮助老人检查、核对药物现存量与消耗量是否相符,尤其是那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快过期的药物等,及早发现问题。这也是晚辈尽孝的好事。

第五条:避开老人敏感药线

有些常用药对成年人反应或轻或无,而老年人却十分敏感,用药时要倍加小心。比如安眠药类的巴比妥,会使老人久睡不醒;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可引起老人跌跤。不怕您笑话,笔者前几年自己以为小心,仅用了1/3支(3mg)654-2(山莨菪碱),竟引起急性药物性尿潴留,急诊去看泌尿科,结果非留置导尿管不可,那种痛苦劲至今难忘!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平安 记忆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