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龋齿保健

疾病
家庭文化
2020年08月26日 23:30

张正修

统计资料显示,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门诊里一些才两三岁的孩子,一张嘴里面的牙齿已经烂得让人不忍直视。一般这些家长本身的口腔保健不太好,抱着“乳牙烂了不用补,反正要换”的心态,殊不知有的儿童早期龋齿发展非常快,从白垩色的脱矿斑块很快就能发展到明显的龋洞,有时候孩子在排期龋齿手术期间,龋齿又已经多了几颗。

儿童龋齿的致病原因

龋病与饮食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感染性的、可以传播的疾病。龋齿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致龋菌、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宿主的易感性以及时间。

不少女性都知道怀孕前应该治好牙齿问题,但这么做除了避免孕期体内激素波动加重牙齿问题外,其实也对宝宝的口腔健康有利。这是因为,龋齿的致病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可以通过母婴之间垂直传播,也就是说,感染变形链球菌的妈妈会传染给新生宝宝。母亲唾液中变链浓度较高的婴儿,罹患乳牙早期龋的风险就高。另外,变形链球菌也存在水平传播,比如和感染者共用餐具、口对口亲吻等。

此外,龋齿的条件还必须有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含糖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牛奶、果汁等。易感性也是长龋齿的一个必备条件。有的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并不是十分好,但因为对致龋菌没那么敏感,牙齿状况不是太差。所以,不能因为“别家孩子不刷牙也没蛀牙”就不注重孩子的口腔健康。

不少疾病都有“高危人群”,龋病也可以进行风险评估,而且是龋齿治疗和预防的关键。一个孩子患龋齿的风险指标包括家族史、以前的龋齿经历、医疗因素(如用药)、家庭龋齿经验(尤其是母亲和兄弟姐妹)、饮食、口腔卫生习惯(刷牙、使用牙线等)、氟化物使用以及一些牙科临床检查及评估手段等。

高风险的饮食习惯早在孩子出生的12个月时就建立起来了。有的家长会给宝宝长期含着奶嘴喝奶,起安抚作用,但这么做相当于牙齿随时会和牛奶接触,随时可能受到致龋菌侵蚀。母乳喂养不规律、12个月后仍使用奶瓶喂养、睡觉时含奶瓶、奶瓶喂养含糖物质、每天吃零食多于3次、吃致龋性强的零食和饮料等,都是龋病的饮食风险因素。

和进食总量相比,进食频率更容易带来龋齿风险。如果全天“不停嘴”、不规律地吃,相当于牙齿长期暴露于风险下。因此,母乳喂养应该有规律,夜间不使用奶瓶、安慰奶嘴或鸭嘴杯,奶瓶中不装果汁或苏打水,孩子1岁后可以开始使用杯子喂牛奶,限制进食淀粉类或甜的零食或饮料的频率,如果要吃甜食、果汁等,就尽量在进食前后吃,不要全天不停地吃。

孩子不良口腔习惯也是龋齿的风险因素。希望两三岁的孩子自动自觉地仔细刷牙,基本不可能。家长要尽到责任,帮孩子养成习惯,儿童牙膏有的含氟,也有很大一部分不含氟,建议患龋齿风险的小朋友用含氟牙膏,每次用量只需要绿豆大小就好了。如果刚开始刷牙时孩子总是吞牙膏,可以先不用牙膏,但家长态度要坚决,重要的是先培养起习惯。刷牙的质量比频率更重要,刷牙后家长可以帮孩子用牙签轻轻刮一刮牙齿,如果还有一层白白的食物残渣,就说明还没有刷干净。

面对儿童龋齿,家长们应注意的问题

家长不要等孩子牙齿出问题了才到医院看。从1岁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时,至少每半年做一次牙科检查,两三岁时可以在每次检查时进行抛光、涂氟防龋。如果孩子口腔卫生较差、患龋风险高或者牙齿发育萌出异常,检查频率应该加密。

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发生龋齿,都应及时处理。但许多小朋友由于惧怕牙科机器转动的声音,很多治疗难以完成,甚至于延误了治疗,但家长和医生们对患儿的烂牙都一筹莫展,只能等牙齿替换,但病变的乳牙可能引起恒牙的发育异常或萌出异常等问题。对于龋齿数量多、实在不配合牙科治疗或脑瘫、自闭、发育迟缓的小朋友,可以考虑全麻补牙。“全麻补牙”是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状态下,一次性治疗患者口内所有的烂牙。该技术近年来在国外快速发展,给有牙科恐惧症、特别是不能配合完成治疗的小朋友带来了福音。由于患者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治疗,消除了患者的恐惧,且一次性就能治疗所有患牙,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次数。

对于家长担心全麻是否会对孩子生长发育、智力等造成影响,目前全身麻醉技术成熟,安全剂量的药物通过代谢,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停止用药后孩子约半小时左右就能苏醒,在门诊复苏室观察4小时左右,当天就能回家,无需住院。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家庭 龋齿 苏醒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