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药养医”模式成历史

疾病
家庭文化
2020年07月29日 03:25

金金

长期以来,医药不分、以药养医使得中国医院形成了一种错位的“补偿”机制。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价值回报最终都传导到了药价上,“用贵药、开大处方”成了难以遏制的乱象。4月8日,北京医改聚焦“医药分开”,试图根治以药养医的顽疾,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北京彻底终结了以药养医模式。北京市此次医改的三大内容为: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彻底打破以药养医格局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疗环境都呈现出模糊的状态。“伤医”“医闹”“黄牛”等层出不穷,外边的人看不懂里边的制度,里边的人也遮遮掩掩,仿佛中间隔了一层“遮羞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却变化不大。公立医院为了正常运营,以药补医机制成为重要的补偿渠道和收入来源。近年来,以药补医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比如刺激医师多用药、用贵药,导致医药费用较快上涨,增加医保基金和患者支出负担。以药养医的长期存在,既增加了百姓用药成本,扭曲医生价值实现,同时产生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此番取消药品加成,可以有效斩断这条利益链条,降低药品价格。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阳光采购后,药品平均采购价将下降8%,加上取消15%的药品加成,总体药价将下降20%。

降低药品价格,市民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品方面的开支;医生不再吃药品回扣,医患紧张关系,自然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除了取消藥品加成,北京市医改同时设立医事服务费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医院和医生级别来分,医事服务费从20元到100元不等。就医疗服务价格来说,改革选择了435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医、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技术风险大的项目价格有所提高,CT等检查费用有所降低。

医事服务费的本质,是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及挂号费诊疗费后,对其运行成本,以及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务团队的补偿。设置医事服务费,可以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至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可以更好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鼓励公立医院通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来获得收入补偿。

这两项改革,使医疗价格确定重新回归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技术和服务,同时也是一项良好的激励制度设计。

可以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彻底打破了以药养医格局,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市民和医务人员将共享医改红利。

医改4天药品让利近6000万元

本次医改,北京市通过“一升两降”的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医疗费用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一升两降”,即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降低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并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方案》还指出,实施药品阳光采购是本次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4月8日,北京市医药阳光采购平台随着《方案》的实施正式上线。

据介绍,目前平台上共有药品七千多个品种、四万多个品规,入驻平台的配送商达到一百四十多家。针对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品,平台将动态联动全国省级采购最低价格和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价格,引导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以医疗机构的实际采购量计算,4月8日至11日,阳光采购正式运行4天的药品让利金额已达5964万元,符合改革预期。按照2015年北京公立医疗机构全年药品采购量计算,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每年可节约药品采购费用约28.8亿元。

为全国探索了宝贵经验

有舆论指出,此次北京医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可以说,北京此轮医改以统筹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体现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调和鼎鼐的智慧。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长达几十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引发了诸多弊病,不通过联动改革一起根治,仅单兵突进很难解决。在以往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七日改革”,昙花一现;有些地方耗材、检查费用越来越高;有些医院特需服务越来越热,不断挤占基本医疗服务的空间……如此种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并不少见。正因此,北京此轮医改剑指以药补医,就采取“三医”联动的方式,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改革经验。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三医联动”靠医保统一协调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高对老百姓的保障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支付手段改革,提高医生积极性。

北京这次改革是全属地范围内的改革,一次性解决“以药养医”这一历史性问题,涉及面广、力度前所未有,为全国探索了宝贵经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变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给北京市医疗体制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继续深化医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家庭 药品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