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07月10日 16:20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pdf全文 综合论文 在线文档

韩秋玲

【摘要】目的:对比降糖药物单用与药物联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评价联合用药价值。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随机对照分组,单用组与联合组各入选在当地医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每隔1周检测血糖1次调整用药剂量,联用12周,对比血糖指标。结果:单用组退出2例,联合组退出1例;治疗后,联合组与单用组HbA1c、FBG、PBG2h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单用组。结论:联合用药可减少单用药物剂量,增进疗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发病率约为12%,且在未来仍会有较高的增长空间[1],目前对糖尿病的规范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控制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目标,是防治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口服用药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方法[2]。目前,口服常用降糖药物主要有双胍类、磺酰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等,其降糖机制不尽相同。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难获显著疗效,增加剂量可能得不偿失,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联合用药非常必要。本次研究试评价联合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疗效。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8月~2016年8月,医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服用二甲双胍1500mg-2000mg/天且至少1个月血糖控制未达到理想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介于7%~9.0%之间;③年龄30-75岁,男女不限;④体重指数(BMI)24-35kg/m2;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②妊娠期糖尿病;③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④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合并感染等;⑤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⑥有药物禁忌症,过敏史;⑦无法获得随访,未建档。退出标准:①未获得随访;②依从性差,用药剂量<计划量80%;③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如车祸意外、出现无法耐受不良反应等。共入选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31~69岁、平均(57.1±6.1)岁。糖尿病病程8个月~7年、平均(3.4±1.5)年。BMI(26.7±2.1)kg/m2。SBP(142.4±12.5)mmHg,DBP(88.4±12.5)mmHg。随机对照分组,单用组、联合组各入选患者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严格的饮食、运动管理,给予二甲双胍治疗,1.5-2.0g/d,分三次餐前半小时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起始量15mg/d,据血糖控制情况调节用量。每1周随访1次,检测FBG、HbA1c水平,调整剂量。联用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HbA1c、FBG、PBG2h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统计,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nmov)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太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服从正太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单用组退出2例,失去随访,联合组退出1例,失访。治疗后,联合组与单用组HbA1c、FBG、PBG2h低于治療前,联合组低于单用组。

3.讨论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基本成熟,降糖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近年来越来越提倡联合用药。不同患者对不同的药物敏感性不尽相同,同时药物自身也有各自的不同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后可能影响血糖波动性,造成血糖变异性变化,控制血糖变异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近年来,糖尿病用药越来越注重个体化,绝大多数研究均显示联合用药更有助于控制血糖,患者可明显获益。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可调整剂量,但单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劣于联合用药。

二甲双胍降血糖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糖原的生成和肝糖的输出,增加葡萄糖的外周摄取和利用,改善外周脂肪、肝脏、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抵抗,在降糖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高选择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PPARγ)的激动剂,是一种高效选择性胰岛素增敏剂,其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处理,减少肝糖的输出,通过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实现血糖控制。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治疗具有明确的作用,但单独应用并不一定能很好的控制病人的血糖水平,盲目增加剂量并不可取,联用其他药物可从不同途经控制血糖水平。本次研究的治疗效果确切,同时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可通过不同环节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体内胰岛素的利用,同时并不额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可以让胰岛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对于早期因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在药物的选择上是更为理想,且不会引起低血糖问题。目前影响糖尿病联合用药的主要问题为患者依从性不足、用药时间不易把握,有必要进行实时血糖检测,根据药代动力学,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在降低血糖同时,控制血糖变异性,提高用药获益[3]。本次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经血糖监测观察,在加用吡格列酮后,原来病人二甲双胍的用药量可逐渐减少,这样便可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除联合用药外,还应加强健康教育,结合运动、营养管理,提高糖尿病综合治疗水平,减少药物用量[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王会奇,何松明,李东升.2 型糖尿病患者 181 例社区跟踪十年并发症和合并症及治疗情况变化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6):4212-4215.

[3]L,ZenariA,Marangoni.What are the preferred strategies for control of glycaemic variability in patientswith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2013,2(15):17-25.

[4]陈德明,牛衍龙.糖尿病运动治疗方案中运动项目选择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2):88-96.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运动 文章 血糖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