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口腔里的癌

疾病
家庭医学
2020年06月19日 15:58

解危

我国口腔癌患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4%~40%。在发病年龄上,西方国家多发生在60岁以上老年人,而在我国则以40~60岁为高峰期。

口腔癌的发生,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年龄越大,接触外界环境致癌因素机会就越多;内在因素则有老年人免疫力、抵抗力下降等。我国口腔癌发病率依次为舌癌、牙龈癌、唇癌,其中舌癌恶性程度最高。又因舌部经常活动,转移率既高又快,五年生存率低,对生命危害也大。

常见的口腔癌

舌癌多发生在舌边缘部位,其次是舌尖、舌背和舌根部位。以溃疡损害为主,中央部位凹陷,四周边缘隆起,剧痛,易出血,恶性程度高,生长发展快,常侵袭舌肌,使舌活动受限,摄食、咀嚼、吞咽、说话发生困难。所属淋巴结肿大,可触及。

牙龈癌我国下颌牙龈癌较上颌为多。表现为牙龈部位呈乳头状、菜花状突起,或呈周边隆起、中央凹陷、似火山口似的溃疡性损害。当牙槽骨、颌骨受侵时,则可发生多数牙松动,如发生感染则可发生恶臭、剧痛、出血。下颌龈癌可向口腔后部、口腔底部扩展,引起吞咽困难、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

唇癌常发生在唇红缘黏膜部位,下唇癌较多见。早期常呈糜烂、结痂表现,后期唇黏膜增厚,呈高低不平结节状包块,乳头状突出。一般自觉症状不明显,生长比较缓慢,容易早期发现,预后也较良好。

与口腔黏膜的癌前病损密切相关

癌前病损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容易恶变的损害。如早期发现、有效治疗,可终止其发展,不成为癌;如果未能早期发现,又未能有效处理,就会发展转化为癌。

红斑发生在口腔黏膜上,高出黏膜表面,界限比较清楚的红色斑块。临床上常见有三种类型,即鲜红色,较软,表面光滑,不突起在黏膜表面;或在鲜红的斑块上散在许多突出的白色小颗粒,较硬,表面粗糙;或在鲜红的斑块上边缘突起,中央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损害,触及硬,斑块周围呈浸润状损害。后一类型癌变率高,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癌变。

白斑常发生在口腔黏膜上,高出黏膜表面,触及粗糙。早期白斑呈浅白色,像在病变黏膜上涂了一层奶酪,后发展变厚、变硬,更粗糙。有些白斑表面上可出现一种似绒毛状损害,其间夹有白色小结节;或白斑表面溃疡,出血、疼痛,癌变率也高。

扁平苔藓主要发生在两侧唇、颊黏膜上,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常对称性的在两侧黏膜上发生糜烂、充血、潮红,其间发生网纹状或灰白色树皮状、线条状损害,病因不清。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可发生癌变。

口腔癌的预防措施

细嚼防癌实验证明,对食物细嚼30秒钟,能使食物中致癌物质失活。日本西岗教授实验发现,把有害的致癌物质放入试管内,与咀嚼食物后的唾液混在一起,将试管反复振动30秒后,发现致癌物质毒性80%以上已失活。用含致癌物质的添加剂、农药、含黄曲霉素的食物等分别进行以上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不吃或少吃熏烤的食物1933年英国科学家首先从煤焦油中分离出3,4苯并芘,并证实它是致癌“元凶”之一。在熏烤过程中,流滴在火上的脂肪能热聚产生3,4苯并芘,并附在烧烤物的表面,特别是用松木烤红肠,3,4苯并芘可高达88ppb(每公斤食物中含有1微克有害物质称为1ppb),危害更大。

戒烟、不酗酒口腔黏膜上的红斑、白斑、扁平苔藓等,与长期吸烟及长期饮用烈性酒密切相关。据研究,烟酒合用时对口腔黏膜致癌刺激作用可提高15倍。烟草中烟碱(尼古丁)、亚硝胺、砷等十余种有害成分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使黏膜变性、变质,特别是烟草在燃烧过程中,可产生3,4苯并芘。有些烟民直至烟蒂吸尽还叼在唇黏膜上,这不仅吸进了毒性物质,而且唇黏膜还承受着烟灼的热刺激,成为下唇癌比上唇癌多发的直接原因。

消除口腔内各种慢性局部刺激因素经调查,有35%~45%口腔癌是因口内的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局部刺激因素诱发的。专家认为,正常细胞就具有肿瘤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止、封闭状态。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免疫力降低时,处于静态的肿瘤因素可被活化,形成癌瘤。因此,口中锐利牙尖、智齿边缘,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边缘、卡环等,均应及时清除。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家庭 黏膜 调查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