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体中游走的幽灵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事件的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三位院士共同呼吁:“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
血栓发生多缘于“不动”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管中的“血凝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缺乏血液供应,造成突然致残或死亡。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解释说,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也不会形成血栓。在特殊情况下,如血管有硬化、狭窄、损伤,或出汗过多、血压过低、缺乏饮水等情况下,会使血流缓慢、血液浓缩黏稠,致凝血功能亢进或纤溶功能减弱,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机体老化之后,各组织器官也随之衰败,血管也渐渐失去年轻时候的强韧,血管壁在老化之后就极易受损。而受损的血管内细胞在组织需要修复的情况下接受大脑的命令,凝血酶由此产量增多,而抗凝物质前列环素却不增反减,血管内部动态失衡,容易引发血栓。所以,老年人是血栓病的高发人群。
除此之外,据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中风病6病区主任孟祥亚介绍,只要存在不运动、肥胖、大量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就会导致血栓高发。
以下几种人群是血栓的高发人群——
久坐不运动者:如长期面对电脑的白领、经常乘坐长途飞机者等。因为久坐不动,腿部的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速度减慢,会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调查显示,对普通人而言,在座位上坐3~4小时就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久站者:如空姐、营业员、教师、交警、护士等。久站使得静脉的血液流速减缓,出现腿部肿胀、发麻,久而久之诱发静脉曲张,导致静脉血栓。
大量吸烟者:吸烟可以通过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尼古丁可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剥脱,导致血小板聚集;吸烟时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其可使小动脉内壁水肿,使胆固醇和血小板沉积,这些机制都会导致血栓形成。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尤其是严重的糖尿病,会损伤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内皮功能,如果再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得血栓在冠脉及其他血管内易于形成。
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肥胖者:血脂高会增加血黏稠度,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为血栓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3种血栓,累及各大器官
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体内各个部位(脑、心、肝、脾、肺、肾、四肢和皮肤等)的各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临床各科都有许多疾病与血栓栓塞相关,其总体发病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根据血栓形成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流堵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静脉血栓
王陇德院士表示,近十余年来,临床医学界才逐渐认识到静脉血栓的栓塞症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特点。在美国每年有10万~3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在欧洲每年也有5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
静脉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引起,多发生于深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等,可表现为血栓局部肿胀、疼痛,血栓远端因血液回流障碍所致的浮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血栓栓子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常见的静脉血栓有3种:①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的刺激性药物等引起的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病变沿血管呈条索状,伴跳动性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发生静脉闭塞。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表现为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小腿肌肉有硬结,患侧下肢浮肿和表浅静脉怒张。常见于妊娠妇女、老年人、长期卧床者、外伤及外科手术后患者。③肺栓塞,大多为非特异性肺部症状,如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或血性痰。严重时可发生休克,甚至猝死。
其他还有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等,起病较缓慢,往往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相关体征。
2.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形成会引起该动脉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等,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肢体缺血性坏死等。动脉血栓如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近几年,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过肿瘤,成为我国因病致死的第一杀手。
发生在肢端动脉的栓塞,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疼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运动障碍等(5种表现的英文名称首字母都是P,又称“5P”征),闭塞时间过久,可导致远端组织坏死。
3. 微血管血栓
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由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栓塞引起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治疗可去血栓病门诊
血栓疾病除了发病率高,还具有复发率高、残疾率高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人患血栓疾病,其中70%的患者都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复发率特别高。好在,临床上血栓病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使该病的疗效有了较大改善。
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动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最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波立维)。波立维为特异性抗血小板聚集剂,效果强于阿司匹林,适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发生过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患者,也可用于预防脑血管、冠状动脉、视网膜血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种类很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华法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剂等。
华法林是近代医学史上治疗血栓疾病最常见的用药,其在治疗多种血栓性疾病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置换术、瓣膜病引起的房颤、有效预防髋外科手术和妇产科术后的静脉血栓等。但华法林药理学比较复杂,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变化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监测调整剂量,正确使用华法林。
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外科大手术后,尤其是腹部和下肢骨科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有血栓前状态的患者,也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人工肾血液透析,以及近期发生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推出的低分子肝素(如克赛)具有抗因子Ⅹa作用较强、抗凝血酶作用较弱、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及半衰期长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但是,由于血栓病的发病原因复杂,药物及手术治疗手段往往无法从根本上去除病因,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再发。目前,血栓病的治疗常分散在临床各个科室,如心内科、血液科、血管外科等,患者常得不到系统、专业的用药指导。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开设了血栓病专病门诊,由长期从事血栓病的专业医师坐堂,在监测相关化验指标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抗栓效果,并将出血风险减少到最低。
生活方式科学,就不会被“栓”住
王陇德院士表示,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中国人需进行一场行为革命和膳食革命。只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远离血栓性疾病并不是一个难题。
1.科学调整饮食。王辰院士提醒,要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如果饮食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增加发生静脉血栓风险,因为血液黏稠是其形成主因。
2.及时补充水分。补充水分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止血栓形成极为有益。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脂肪得不到充分氧化,便在体内蓄积,增加血黏度。应养成经常少量饮水的习惯,特别是临睡前、晨起之后饮杯白开水很重要,平时常喝些淡茶也有好处。
3.加强活动。王辰院士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因此,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走动走动,如在坐飞机等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也可做勾伸脚尖、提肛等运动,对盆腔静脉回流很有帮助。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小毛补充说:“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中老年人每日应坚持进行适量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健身迪斯科等。研究表明,身体化解血栓的能力在早晨最低、晚间最高,因此老年人安排健身的时间以傍晚最好,这样可使微血管中血栓的化解达到最佳状态。
4.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开朗、心平气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各种应激事件(精神、环境的不良刺激),搞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戒怒,这对预防血压升高、血栓形成等意义重大。
5.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要戒除烟酒,如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缺氧,促进动脉硬化。烟草中的尼古丁还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俗称“好胆固醇”)减少,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重动脉硬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自身毒素损害血管;重视防寒保暖、防止寒冷对血管的不良刺激;避免因小的外伤等原因导致感染,以免引发静脉炎等。
6.重点防治有关疾病。特别要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因血压升高时,低密度脂蛋白会加重对动脉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糖尿病可引发全身血管的损害,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7.重视定期检查。阮长耿院士提醒,血栓也像心梗、脑梗一样可以筛查。虽然血栓病发病机制复杂,检查涉及范围甚广,包括血管、血细胞、凝血系统、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且筛查成本相对较高,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主动接受一些实验室检查,以识别血栓前状态(血栓开始形成,但尚未栓塞血管前的一种亚临床状态),力争把血栓消灭在萌芽中。特别是家里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所有家属都有必要筛查,建议每年做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