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治疗水肿的疗效观察

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05月23日 18:46

中医中药三方剂治疗急性肾炎水肿

王洪云

【摘要】目的 中医方剂治疗水肿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各类水肿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运用常规基础治疗方法,而在该基础上,研究组联合中医方剂进行治疗,统计各组的治疗情况,计算治疗有效率,展开组间对比。

结果 根据整体治疗情况对比可知,研究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75%;参考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9.1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比一般常规基础治疗,将基础治疗方法与中医方剂进行联合,可以有效提升对各类水肿患者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方剂;水肿患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2

水肿,通常也叫做浮肿,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症状,主要是由于细胞外液的容量变化所致。人体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使组织肿胀,导致水肿。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而水肿不仅仅是一类简单的临床症状,也是心血管、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很多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引起体液平衡失调导致水肿的原因,主要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液回流受阻等。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各类水肿患者96例进行对比治疗,以便明确中医方剂治疗水肿的临床思路及效果,具体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中医科就诊的各类水肿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在入院时行病情确诊,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5.4)岁,发病周期10~28 h,平均周期(17.8±4.5)h,水肿类型:全身性32例,局限性1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9.1±4.9)岁,发病周期8~30 h,平均周期(18.1±3.9)h,水肿类型:全身性29例,局限性19例。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发病周期以及水肿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 治疗方法

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一般常规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温肾利水活血法进行治疗,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味为基础通用方,再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后加减。基础方:川附子30 g(开水先煎2 h)、白术15 g、茯苓30 g、白芍15 g、

桂枝15 g、猪苓15 g、泽泻15 g、红花6 g、泽兰15 g。加减方法:阳虚明显者加巴戟天20 g、仙灵脾15 g以温肾助阳行水;水湿盛者加车前子20 g、赤小豆30 g、大腹皮15 g;属心肾两虚、水饮凌心者加黄芪30 g、葶苈子15 g、丹参

20 g、大枣12 g;兼肺虚不固、咳喘痰多者加黄芪30 g、党参15 g、苏子15 g、白果15 g;水肿兼有热象,湿热蕴结者加连翘15 g、黄柏15 g、薏苡仁30 g、桑白皮15 g;小便不利者加桔梗12 g、杏仁12 g以提壶揭盖利水。1剂/d,开水煎煮,分早、中、晚3次服用,200 mL/次,连续服用15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疗效判定将根据患者水肿变化情况进行评定,即显效:患者所有水肿完全消除,呕吐、咳嗽以及心悸眩晕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大部分水肿得到消退,呕吐、咳嗽以及心悸眩晕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无效:患者水肿问题无改善甚至恶化,呕吐、咳嗽以及心悸眩晕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总体治疗有效率计算:总体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各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數据进行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组总体治疗情况对比如下:研究组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或者恶化3例,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3.75%;参考组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或者恶化10例,整体治疗有效率为79.1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就临床而言,针对全身水肿及局部水肿的诊断区分可以根据水肿的对称情况进行判定,一般全身水肿体液会出现明显的堆积,而且呈现出对称性;而局部轻微水肿在体检时往往不易发现,只有细胞外液>3 kg,才能通过检查发现凹陷性水肿问题,而且体液一般会集中在部分组织细胞的空隙中,进而呈现局部水肿,而且不存在对称性。一般情况下,隐性及轻微的全身水肿患者均会出现体重增加,所以对于水肿的诊断,患者是否存在体重增加亦作为重要依据,应仔细诊断是否存在水肿问题[2],特别是根据患者反馈,出现下肢沉重等问题,即应监测是否有水肿增加。中医认为,水肿的特点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而不论何种水肿,脾阳不振、肾阳衰弱、不能化气行水,且日久挟瘀为其基本病机,治疗大法为温肾利水,活血消肿。真武汤和五苓散均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代表方,前方更擅长于温肾助阳,后方更擅长于利湿行水,两方合用,共奏温肾助阳、化气除湿、利水消肿之效[3]。

根据整体治疗情况对比可知,研究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75%;参考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9.1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将基础治疗方法与中医方剂进行联合,可以有效提升对各类水肿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再亮,孟祥震.孟祥震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一则[J].中医临床研究,2014,07(15):76-77.

[2] 王 燕,陈洪宇.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性水肿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5,01(01):120-122.

[3] 马添宏,张俊丽.真武汤加减治疗水肿36例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02(02):105-106.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水肿 文章 患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