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

疾病
人人健康
2020年04月07日 14:57

...访 走近身边的医务社工

常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务社工”一词多少显得陌生。但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得到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早在16世纪,英国就出现了“施赈者”岗位,帮助病人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目前更是步入制度化的轨道;在美国,许多医院设有社会工作部,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医生、护士一样是医院的正式雇员,仅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就有100多名社会工作者。然而,在我国,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少数医院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外,多数医院在这项服务上仍处于空白。

医务社工顾名思义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他们是在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中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医师和护士不同,他们为患者提供的是“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服务,诸如社会支持、心理关怀等服务,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务社工的存在,弥补了传统医疗体系中的空白部分,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医疗体验,同时也带来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医疗社工看似做的是小事,但意义绝非停留于患者本身,对调整医患关系也是一剂良药。正因如此,多一些医疗社工,善莫大焉。

夹缝中求存

“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这是国内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专家对医务社工重要性的著名论断。其实,不仅在西方国家,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十分重视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人员与医院规模、医院层级成正比,目前已有约1000名医疗社工师,88%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而香港从1982年10月开始,政府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被纳入社会福利署的管理范围,1993年年底由社会福利署派驻医院的社会工作者有近300名,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目前医务社工已经约有500名左右。

而国内医务社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已启动相关工作,但中间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近几年才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地少数医院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医院设立专职社工岗位,有的则尝试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医院出资购买其服务。广州是于2013年由广州市红会医院与广州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承担,才启动了医务社工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近日广州市的医务社工专项试点项目组总结出了“医社合作,打造特色医务社会工作”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社工不仅通过专业的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手法为病友及其家属服务,同时致力于将病友与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居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动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交流、分享、互动、共融的平台,促进病友与其他人群的社会互动,发动社会正能量,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与患者“医”路同行

广州市“医社合作”这条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对于医务社工的理解,就连医护人员也会产生偏差。有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常感到尴尬。一方面社工与医生和护士在“标签”上没有分别,都是穿着白大褂,往往被患者称呼为医生,甚至被称为护工。另一方面,在不少医生的眼里,医务社工就是普通志愿者,只能是帮医务工作人员跑腿干杂活。社工被当作志愿者,其专业性也无从体现。

实际上,对于重大疾病患者,医务社工承担的是心理抚慰者的角色。例如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得知病情之后都无法接受,会经历拒绝——愤怒——怀疑——接受——适应的过程。而作为中国的医疗人员,每天拥有大量的诊断任务,不可能对病人的心理面面俱到地了解。此时,不妨将抚慰的工作交给专业社工,就专业性而言,他们能比医生做得更好,也能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给医护注入新鲜力量

医务社工的存在改变了之前医院单纯的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让患者在医院能够得到身心各方面的照顾。不过,社工也并非只是“陪聊”,还扮演着帮助家庭喘息的角色 。即便在当下,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遇到大病治疗,无疑背负巨大的经济负担。此时,社工的专业性再次凸显出来。作为患者与社会政策的桥梁,社工对于国家保障和福利政策更为了解,能为患者出谋划策,减轻病患家庭的压力。此外,社工更熟悉各类慈善基金会和社会媒体,一旦需要,连接到社会资源也更容易。不仅为患者减少后顾之忧,也让这些家庭在困难的时候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总而言之,医务社工的工作比较繁杂,包括每天下病房走访新住院的患者,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协调患者遇到的服务问题,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就诊,还要协助处理情绪不稳或自杀病人、路倒病人或无名氏、无家属病人,以及受虐儿童或受暴妇女、经济困难的病人或对医疗有抱怨的病人,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定期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等。

润滑医患关系

医务社工除了给病友和家属提供贴心的关怀和帮助,作为新鲜力量,也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更有力的支持,帮助改善医护人员对病患心理支持相对不足的现状。国内医院的工作模式属于生物医学模式,讲求的是工作效率和医生的主动性,医生的权威不容被质疑。因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医患矛盾埋下了隐患。社工正好充当医患关系“润滑剂”,不仅能帮助患者合理地表达意见,也能将病情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向患者解释,可以让医患之间有效对话,达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如此看来,医务社工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技术人员。不过,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医务社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大多数医务社工由医护人员半路出家,专业水平不高,很多医院主要依赖志愿者开展工作,开展的服务也仅限于为贫困患者解决医药费用等医疗救济方面。

其实,医院是一个非常需要社工服务进驻的区域,因为医生、患者乃至家属都会遇到心理压力、法律纠纷等问题。纵观国外医院,许多都有社工进驻,医务社工可以承担许多医护人员承担不了的工作,搭建起各方沟通理解的新桥梁,为医患关系和服务注入“润滑剂”。不过,其终究只是医疗中一种辅助性的工作,虽然相对医疗机构和患者,医务社工的确处在第三方的地位,可他们不是法官,裁决不了医患矛盾。但起码有一帮热心人士去排解,促成医患交集的产生。因此,从长远来看,医务社工的前景看好。笔者相信,未来医务社工会成为在整个社会关系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职业群体。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家庭 医务 患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