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陈晨
【摘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标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急诊救治后,1例行颅脑手术,1例患者转送ICU,其余皆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其余15例患者顺利转入病房,两组患者抢救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辅助医生对患者生命进行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标识护理;急诊;颅脑外伤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在目前的创伤急救中,护理人员做生命体征监测、疾病评估、急救护理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巨大进展,但其死亡率、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1]。在颅脑损伤的抢救过程中,急救是否及时,是影响抢救结果的关键。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时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9±3.4)岁。跌倒患者15例,交通伤害25例,重物砸伤患者者17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确诊为严重颅脑损伤。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单纯性脑震荡、脑部原有疾病、严重内科疾病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标识护理。建立患者资料表,首先是对患者病情做评估,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程度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情况做准确评估,资料表中主要记录患者入急诊时间、生命体征情况、GCS、护理项目。
以GCS结果为准,在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使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进行病历分类。4分以下患者为黑色,将档案放置于患者病床旁,护士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以便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获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5~7分患者使用红色病历,每1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8~11分患者用黄色病历,2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另一名护士辅助完成监测工作;评分>12分患者使用绿色档案夹,每3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
13观察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病史、GCS、症状、护理项目、生命体征、转向、并发症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例(3.3%)患者行颅脑手术,1例(3.3%)患者转送ICU,28例(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26.7%)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20%)患者转送ICU,死亡患者1例(3.3%),两组患者急诊抢救结局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患者结果对比[n(%)]
组别行颅脑手术转送ICU顺利转入病房死亡观察组(30)1(3.3)1(3.3)28(93.3)0对照组(30)8(26.7)6(20)15(50)1(3.3)X23.543.113.460.321P0.0380.0470.0410.145
3讨论
以黑、红、黄、绿四色表示患者损伤为特重型、重型、中型、轻型[2]。在将做好标识的档案放在患者床边,可让参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患病情况有直接了解。以此密切医患间的配合,可有效增加医患间默契程度,同时也可进行护理操作。采取标识护理可减少传统护理中,应病区无显著标识,导致工作杂乱,采用此方式能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3]。尽管是在人员分配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规范、系统化的护理工作,避免因分工不明而导致护理问题产生。
从本次研究资料中显示,标识为黑色的患者,可由多科医护人员协助进行治疗,避免患者有等待空窗期的存在。采用标识护理,这样灵活性较强的护理措施,能将传统护理人员被动接受医生指派的工作模式进行改善[4]。根据患者伤情,采取主动护理措施,在对患者做抢救措施的同时,也能有效协助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缩短判断时间。
绿色、红色阶段患者留院时间最长,因其需要离开急诊,转入其他科室进行术前准备、检查等各项治疗手段。在此期间,患者病情极易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密切关注,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症状[5]。跟踪护理模式,可有效帮助重、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救护水平。标识为绿色患者,显示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症状轻微。有些家属认为没有住院必要性,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其潜在威胁,及时沟通,从而使得患者和家属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1例行颅脑手术,1例转送ICU,而对照组50%患者顺利转入病房,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1例患者死亡,两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取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能力。通过标识护理,可让接诊护士马上得知患者损伤程度,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抢救是慌乱局面的发生,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关素平.标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2,02(13):240-240.
[2]韦凤新,姜红卫,覃秋玲等.床头输液架杆刻度标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394.
[3]闫玮娟,楚燕萍,李桂粉等.改良式床头牌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7):623-624.
[4]袁乾,车亚群,刘梦云等.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3,(21):2815-2815.
[5]李巧梅,晏爱云.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9.
【摘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标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急诊救治后,1例行颅脑手术,1例患者转送ICU,其余皆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其余15例患者顺利转入病房,两组患者抢救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辅助医生对患者生命进行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标识护理;急诊;颅脑外伤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在目前的创伤急救中,护理人员做生命体征监测、疾病评估、急救护理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巨大进展,但其死亡率、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1]。在颅脑损伤的抢救过程中,急救是否及时,是影响抢救结果的关键。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时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9±3.4)岁。跌倒患者15例,交通伤害25例,重物砸伤患者者17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确诊为严重颅脑损伤。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单纯性脑震荡、脑部原有疾病、严重内科疾病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标识护理。建立患者资料表,首先是对患者病情做评估,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程度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情况做准确评估,资料表中主要记录患者入急诊时间、生命体征情况、GCS、护理项目。
以GCS结果为准,在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使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进行病历分类。4分以下患者为黑色,将档案放置于患者病床旁,护士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以便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获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5~7分患者使用红色病历,每1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8~11分患者用黄色病历,2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另一名护士辅助完成监测工作;评分>12分患者使用绿色档案夹,每3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
13观察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病史、GCS、症状、护理项目、生命体征、转向、并发症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例(3.3%)患者行颅脑手术,1例(3.3%)患者转送ICU,28例(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26.7%)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20%)患者转送ICU,死亡患者1例(3.3%),两组患者急诊抢救结局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患者结果对比[n(%)]
组别行颅脑手术转送ICU顺利转入病房死亡观察组(30)1(3.3)1(3.3)28(93.3)0对照组(30)8(26.7)6(20)15(50)1(3.3)X23.543.113.460.321P0.0380.0470.0410.145
3讨论
以黑、红、黄、绿四色表示患者损伤为特重型、重型、中型、轻型[2]。在将做好标识的档案放在患者床边,可让参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患病情况有直接了解。以此密切医患间的配合,可有效增加医患间默契程度,同时也可进行护理操作。采取标识护理可减少传统护理中,应病区无显著标识,导致工作杂乱,采用此方式能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3]。尽管是在人员分配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规范、系统化的护理工作,避免因分工不明而导致护理问题产生。
从本次研究资料中显示,标识为黑色的患者,可由多科医护人员协助进行治疗,避免患者有等待空窗期的存在。采用标识护理,这样灵活性较强的护理措施,能将传统护理人员被动接受医生指派的工作模式进行改善[4]。根据患者伤情,采取主动护理措施,在对患者做抢救措施的同时,也能有效协助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缩短判断时间。
绿色、红色阶段患者留院时间最长,因其需要离开急诊,转入其他科室进行术前准备、检查等各项治疗手段。在此期间,患者病情极易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密切关注,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症状[5]。跟踪护理模式,可有效帮助重、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救护水平。标识为绿色患者,显示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症状轻微。有些家属认为没有住院必要性,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其潜在威胁,及时沟通,从而使得患者和家属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1例行颅脑手术,1例转送ICU,而对照组50%患者顺利转入病房,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1例患者死亡,两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取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能力。通过标识护理,可让接诊护士马上得知患者损伤程度,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抢救是慌乱局面的发生,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关素平.标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2,02(13):240-240.
[2]韦凤新,姜红卫,覃秋玲等.床头输液架杆刻度标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394.
[3]闫玮娟,楚燕萍,李桂粉等.改良式床头牌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7):623-624.
[4]袁乾,车亚群,刘梦云等.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3,(21):2815-2815.
[5]李巧梅,晏爱云.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9.
【摘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标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急诊救治后,1例行颅脑手术,1例患者转送ICU,其余皆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其余15例患者顺利转入病房,两组患者抢救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辅助医生对患者生命进行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标识护理;急诊;颅脑外伤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在目前的创伤急救中,护理人员做生命体征监测、疾病评估、急救护理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巨大进展,但其死亡率、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1]。在颅脑损伤的抢救过程中,急救是否及时,是影响抢救结果的关键。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时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标识护理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9±3.4)岁。跌倒患者15例,交通伤害25例,重物砸伤患者者17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确诊为严重颅脑损伤。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单纯性脑震荡、脑部原有疾病、严重内科疾病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标识护理。建立患者资料表,首先是对患者病情做评估,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程度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情况做准确评估,资料表中主要记录患者入急诊时间、生命体征情况、GCS、护理项目。
以GCS结果为准,在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使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进行病历分类。4分以下患者为黑色,将档案放置于患者病床旁,护士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以便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获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5~7分患者使用红色病历,每1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8~11分患者用黄色病历,22min做一次监测和评估,另一名护士辅助完成监测工作;评分>12分患者使用绿色档案夹,每35min做一次评估、监测。
13观察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病史、GCS、症状、护理项目、生命体征、转向、并发症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例(3.3%)患者行颅脑手术,1例(3.3%)患者转送ICU,28例(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对照组8例(26.7%)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20%)患者转送ICU,死亡患者1例(3.3%),两组患者急诊抢救结局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患者结果对比[n(%)]
组别行颅脑手术转送ICU顺利转入病房死亡观察组(30)1(3.3)1(3.3)28(93.3)0对照组(30)8(26.7)6(20)15(50)1(3.3)X23.543.113.460.321P0.0380.0470.0410.145
3讨论
以黑、红、黄、绿四色表示患者损伤为特重型、重型、中型、轻型[2]。在将做好标识的档案放在患者床边,可让参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患病情况有直接了解。以此密切医患间的配合,可有效增加医患间默契程度,同时也可进行护理操作。采取标识护理可减少传统护理中,应病区无显著标识,导致工作杂乱,采用此方式能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3]。尽管是在人员分配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规范、系统化的护理工作,避免因分工不明而导致护理问题产生。
从本次研究资料中显示,标识为黑色的患者,可由多科医护人员协助进行治疗,避免患者有等待空窗期的存在。采用标识护理,这样灵活性较强的护理措施,能将传统护理人员被动接受医生指派的工作模式进行改善[4]。根据患者伤情,采取主动护理措施,在对患者做抢救措施的同时,也能有效协助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缩短判断时间。
绿色、红色阶段患者留院时间最长,因其需要离开急诊,转入其他科室进行术前准备、检查等各项治疗手段。在此期间,患者病情极易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密切关注,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症状[5]。跟踪护理模式,可有效帮助重、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救护水平。标识为绿色患者,显示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症状轻微。有些家属认为没有住院必要性,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其潜在威胁,及时沟通,从而使得患者和家属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93.3%患者顺利转入病房,1例行颅脑手术,1例转送ICU,而对照组50%患者顺利转入病房,8例患者行颅脑手术,6例患者转送ICU,1例患者死亡,两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取标识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能力。通过标识护理,可让接诊护士马上得知患者损伤程度,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抢救是慌乱局面的发生,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关素平.标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2,02(13):240-240.
[2]韦凤新,姜红卫,覃秋玲等.床头输液架杆刻度标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394.
[3]闫玮娟,楚燕萍,李桂粉等.改良式床头牌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7):623-624.
[4]袁乾,车亚群,刘梦云等.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3,(21):2815-2815.
[5]李巧梅,晏爱云.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