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艺重在择师

疾病
妇女生活
2020年03月12日 14:36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如今不少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报各种特长班。然而,因为对兴趣班、特长班的底细不了解,有的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和精力,却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也有一些家长,因为给孩子报班的心态不当,急功近利,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与天分。本期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希望帮助广大家长在孩子学艺之路上明察秋毫、理智客观,做出正确的抉择。

女儿学琴择师的历程

(陈女士,35岁,西安音乐学院教师)

我和爱人都是搞音乐的,朋友们认为我女儿慧慧从小学乐器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却认为学乐器与学音乐是两码事儿,只有音乐是孩子必需的。幼儿时期应培养孩子欣赏音乐之美,开发孩子的智商与情商;而乐器培训,则必须等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

我坚持让女儿睡前听古典音乐,鼓励她随乐曲做律动。在听力、认知发育最旺盛的三四岁,我带女儿进行简单的识谱、试唱、练耳等训练。一直到6岁,没人教她任何乐器。因为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抱着“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心态让孩子学琴,然而伴随着身边人一窝蜂地考级,他们的心态会逐渐功利化。我看到很多被逼考过十级的孩子,却失去了对音乐的灵感与激情。

所以,当慧慧看别人弹奏越来越入迷,整天央求学琴时,我们保持冷静。直到她7岁时,发自内心地愿意“付出代价”——用压岁钱付学费、牺牲玩玩具的时间——学习乐器时,我们才同意让她学。

由于我和爱人工作都很忙,我们决定让女儿拜师学艺。幼儿课外音乐教育,无非三种求学渠道:第一,找专业老师;第二,找各种培训机构;第三,找大学音乐系的在校生。

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固然好,但门槛高、费用高;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老师流动性大,教学方式与方法不连贯。所以,我选择第三种渠道,从认识的学生中给女儿请一位老师。

音乐学院本科高年级以上的学生,专业水平过硬,技术不比培训机构的老师差。然而,我要考察他们的沟通能力,观察他们的人品与责任心。

我愿意出比普通学生家教高一些的学费,但前提是先试讲两三节课。

慧慧年纪小,耐性差,学习时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我试过的前两位老师,一位失去了耐心,不住地暗示慧慧“你在浪费时间,浪费父母的学费”;另一位则完全放任,随着孩子岔开话题,一节课专注授课的时间不足10分钟。

第三位老师叫李芸,是音乐教育系的研究生。她因为要辅导上小学的弟弟做功课,所以懂得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她像大姐姐一样跟慧慧沟通,能跟慧慧约法三章,并用“课后讲故事”等方法激励慧慧。她授课的方式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心理。

慧慧跟李芸学了两年多,除了学习技能之外,也跟她一起去听音乐会、观赏毕业生演出或尝试其他乐器。李芸倾注了很多心血,教得非常系统认真。

李芸跟慧慧灌输一种思想:“很多人觉得练琴很累很枯燥,但我有兴趣就能把练琴变成一种享受。我每天愉快地在琴房里练几个小时,并不觉得累,是因为我在和音乐进行愉快的交流。”

在李芸的影响下,慧慧逐渐体会到音乐的美好,练琴主动自觉。李芸毕业回老家工作后,也经常跟慧慧视频聊天,嘱咐她要按时练琴,持之以恒,询问她近来练琴有什么收获。

慧慧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希望将来进入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我便带她拜师于我的老师——音乐学院的孙教授。孙教授的很多学生都很杰出,慧慧跟他们一比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再为自己展露的才能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勤奋刻苦。

回顾慧慧在10岁之前的学艺路,我觉得,孩子的启蒙老师不一定要技术特别高超,却要基本功扎实、教学严格连贯、会为孩子立界限树规矩,不为孩子后续学习埋下隐患。老师还要富有激情与活力,充满关爱,不断激励孩子。

这样的老师会在孩子的心田埋下艺术的种子,说不定哪一天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的回忆录上有类似故事,爱因斯坦说:“我在6到14岁之间上过小提琴课,但老师都不是那种让音乐凌驾于机械训练之上的人。我快13岁才正式开始学琴,主要是因为我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为了让那些精致超凡的美妙乐音重现到某种程度,我非得改善我的琴艺不可……我基本相信,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

在我看来,艺术学习是一个“带着蜗牛散步”的过程,老师一定要充满责任感。艺术老师鱼龙混杂,家长要在报班或择师时擦亮眼睛。有的老师要求家长“陪读”到一定程度,每堂课记录,回家后逼孩子“扣谱”;有的老师为牟利而将原本两三节课的内容拉长到七八节课;也有的老师只看重考级成绩,让孩子在不理解曲子、不懂意境的情况下乱弹……这些庸师都要警惕!

音乐教育具有系统性。频繁更换老师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我鼓励琴童家长们咨询专业人士,为孩子学艺做出长期、系统的整体规划,然后谨慎地选择老师,选择同伴,选择学习环境!

在体育兴趣班里绕的弯路

(王先生,38岁,公务员)

我女儿雅熙从小体弱多病,我希望她多锻炼身体。在她7岁那年,我给她报了第一个兴趣班——跆拳道。跆拳道班广告宣传单上的“跆拳道精神”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种精神正好适合娇滴滴、怕吃苦的雅熙。

雅熙参加的是8人小班,教练是国技院黑带4段。我们对道馆很放心,只负责接送,从没陪她上过课。

刚开始时,雅熙很有兴趣,时常在家里比画。可上了三次课以后,雅熙渐渐地不愿意再去了,对我们说:“老师好凶啊!没有礼貌!他说我笨,像只熊猫。”

说实话,雅熙体重超标,身体柔韧性不太好,有点笨手笨脚。这也正是我想让她锻炼身体的原因。我认为“严师出高徒,孩子需要一点挫折教育”,就威逼利诱她继续上课。

再后来,雅熙告诉我“老师换来换去”。当我去道馆调查时发现,其他家长也在投诉——原来道馆之前许诺的教练老师只挂个名,每次给孩子上课的人都是从体校招来的专科生(大都还不是跆拳道专业)。

这些男孩做各种打杂的工作,要发传单、搞卫生,对道馆的管理与薪酬充满怨气。他们文化素质不高,难免在上课时带着负面情绪,讲脏话、训斥学生,甚至打人……

从道馆退班后,我琢磨着给雅熙请“一对一”的体育老师。我在健身房里聘请了一位姓陈的私人教练。我和陈教练认识多年,关系不错,他在我们小区收了很多打羽毛球的学员,包括很多小学生。

我希望陈教练带雅熙做一些体能训练,教会她打羽毛球。陈教练的体能训练收效不错,雅熙瘦了一点,跳绳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然而,在打球的技术上雅熙却一直没有进步。

我观察过陈教练的授课:动作很标准、娴熟;教的方法有板有眼,其他学生进步很快。但雅熙在练习的时候频频受挫,陈教练多次纠正仍无效时,难免失望,常说:“你为什么做不对?”“应该这样,不是这样!”……一段时间后,雅熙觉得打羽毛球真是一件苦差事,又打了退堂鼓。

这时候,雅熙的学校开展了“体育素质选修课活动”,每位学生必须在“跆拳道、踢毽子、羽毛球、轮滑、跳绳”等课程里选一项。雅熙的好朋友们都选了轮滑班,她也跟着报了名。

轮滑班里,一个体育老师要教50多个孩子。他在示范讲解之后,将孩子们分组,让高年级的孩子带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学习过程主要靠孩子自己摸索,大多数孩子在摔几跤之后基本学会了轮滑。然而,雅熙胆子小,怕摔跤,总是小心翼翼地试啊试,一直学不会。

期末体育考试让雅熙倍感挫折,回家哭了一场。她问我:“爸爸,我是不是运动弱智,缺少体育细胞?为什么轮滑班就我一个人不及格?”我一边安慰鼓励她,一边琢磨着再为她请老师。

在一次散步时,我爱人发现附近超市门前的广场上有大学生们勤工俭学办的轮滑班。只要付一定学费,就“包教会孩子”。

介绍雅熙的情况之后,对方的组织者给她配了一位小柳老师。小柳老师是大二的学生,阳光热情,很有亲和力。他知道雅熙怕摔,就故意表演各种各样的摔跤动作给她看,直到她捧腹大笑。训练的时候,他鼓励雅熙将注意力放在前方,不要刻意模仿老师,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失误。雅熙练习时,他用手机拍下来,然后把视频播放给她看,指出错误的动作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雅熙一边看自己轮滑的视频,一边琢磨自己动作与老师示范的差距,很快就琢磨出了门道,进步飞快。

一个暑假的训练,让雅熙可以稳稳当当地轮滑,还能做几个花样动作。这让她信心大增,迫不及待地要去给学校的小伙伴们“秀”一下。

现在,只要天气好,轮滑班每晚都训练。雅熙经常去玩,跟着小柳老师学更高难度的动作。

回想一下,课外学轮滑这事儿,我们花了最少的学费,却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更加重要的是,雅熙找到了自信与兴趣!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老师

(刘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

选择艺术类兴趣班,要参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在幼儿园阶段,艺术学习以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习惯为主要目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广泛涉猎,发现最适合孩子兴趣和天赋的艺术形式。而孩子学艺,找对老师比找对培训机构更重要。一般来说,好老师都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首先,有过硬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对于“基础硬件”的考察,家长们可通过查看学历证书、考察工作单位、听试讲等方式,还要参考其他家长的评价,观察其他学生的水平,从而衡量老师的授课效果。

案例中的陈女士是专业音乐人士,她“先试课再聘用”的方式值得借鉴。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家长要像陈女士那样知道自己孩子的薄弱环节,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老师。

其次,好老师懂得儿童心理,尊重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规律。好的老师总在观察孩子,他知道儿童“只能模仿那些他们能够做出来的动作,而不是模仿老师们炉火纯青的动作”。

王先生的案例很有意义。优秀的成人健身教练并不一定适合孩子。那位最适合雅熙的轮滑老师一直在观察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看他、模仿他。可以说,好老师一直在看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拼命看他。美国的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在《游戏的力量》一书中说:“让孩子仔细看,是干扰孩子自主学习的罪魁祸首……与幼儿学习经验最接近的比喻是好像成人初次造访一个陌生的国家,尤其是一个与我们自己文化迥异的国家。对婴幼儿来说,这个世界是他们初次透过感官经历的新国度,他们需要时间,用自己的时间和步调来探索发现这个新世界。所以,老师强调让幼儿‘看我,和‘仔细看我,都是错误的方法。”

我也有一段亲身经历:我曾带着5岁的孙子参加某知名的艺术教育机构的免费公开课。毕业于美院的代课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一幅图后,一遍一遍地问孩子:“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答案,可她没有鼓励或肯定发言的孩子,而是要大家继续看。孩子们的注意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师的回应之后便开始东张西望。最后那位老师给出了标准答案:“这是一张大马哈鱼的图片。”听到答案,就连我家酷爱动物的孙子也感到挫败。接下来,她用手在桌面上一步一步地教画,并用投影灯将她手上的动作放大到屏幕上。孩子们却心不在焉地观察着教室的布置、家长的表情以及课桌的颜色,对老师的讲授完全忽视。

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无法理解什么是“一张某某的图片”的抽象事实。这位老师既没有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幼儿心理认知水平——让学龄前儿童具有较高层次的概念简直是“揠苗助长”。

再次,好老师绝不“贩卖知识和技能”,而是传递“热爱和激情”。他需要充满观察幼儿的热情,具备启发幼儿的能力,能以孩子的眼光与感知来看待问题,启发孩子的兴趣。他需要知道孩子的世界直观而独特,无法理解成人的“学习目标”,所以需要从“水、火、空气、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元素入手让孩子们获得新奇刺激的经验,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比如,好的音乐老师跟孩子先玩敲击的游戏,给他提供木、铜、不锈钢等不同材质的汤匙等工具和各种容量的水杯,当孩子发现敲水杯发出“音乐”时,老师再给他听名曲,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熏陶。好的美术老师让孩子观察一滴墨水在宣纸上洇开的样子,让他们触摸毛笔,用柔软的笔头在手掌上画画。充满想象力的老师启发孩子用自己的发梢画画,欣赏朝晖云翳、星空落日,鼓励孩子天马行空地作画。好的体育老师将人格培养与体格锻炼结合起来,具有人格魅力与文化底蕴……

总之,报班重在择师,只有找对了老师,孩子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编辑:冯士军〕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孩子 老师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