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pdf
韩虹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2
临床需全面掌握疾病基本特点,进一步强化急诊护理,可缩短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抢救时间和急诊时间,且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此研究把124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4例研讨对象,选取范围为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按护理方式分组分62例对照组和62例研究组。对照组内3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为25.3岁-74.2岁(34.6±4.3)岁,GCS评分为(4.5±1.3)分;研究组内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为25.6岁-74.6岁(34.9±4.2)岁,GCS评分(4.6±1.3)分。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构成比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入院后把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单人病室中,把床头抬高15-30度,开通静脉通路,快速滴注甘露醇20%,以免出现颅内高压和脑疝,把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其呼吸保持畅通,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以免出现窒息,并给予吸氧治疗。患者若有手术指征,需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研究组接受急诊护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监测体征状况。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单瘫等症状,监测器感觉、运动、肢体反射狀况;监测颅内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容易合并颅内高压,出现喷射样呕吐,剧烈头痛,频繁恶心等症状,针对合并意识障碍疾病者,容易发生躁动不安等情绪,因此,各护理工作人员需在护理中,监测患者意识状况,以及呕吐物性质、量、颜色等,进而来判定颅内高压状况。此外,还需监测患者瞳孔、意识等状态。
(2)高热护理。此疾病患者体温升高会损害中枢神经,容易出现中枢性高热状况,各护理工作人员需给予相应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进行降温,让高热症状得到缓解。
(3)呼吸道管理。术后,意识未及时恢复者,会一定程度降低其呼吸系统防御能力,深度麻痹咽部肌群,神经发生反射性迟钝,增多痰液,口腔分泌物滞留,发生肺部感染,所以,各护理人员需协助其每间隔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1-2],给予雾化方式进行治疗,让呼吸系统保持湿润。
(4)脑脊液外漏护理。针对判定为脑脊液外漏者,需垫高头部,把无菌巾铺设在枕头上,及时清除鼻前庭和耳道中血迹和污垢,定时擦洗盐水,给予酒精消毒处理,患者呈侧卧位,以免颅内污染,液体出现堵塞或出现逆流。
(5)躁动护理。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往往会出现躁动不安,主要因素为脑水肿,需合理给予镇静剂。针对出现躁动不安者,勿约束肢体,以免因症状过度将颅内压提高,脑水肿状况被加重,或加重颅脑消耗量。
1.3 指标判定。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记录患者各指数(住院死亡、抢救死亡、住院时间、救治时间等),并对比讨论。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中研究所得的计量(住院时间、救治时间)和计数资料(患者死亡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数状况,包含住院时间、救治时间、住院死亡率、抢救死亡率等,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临床脑外科中一种急重症疾病则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此疾病发生速度较快,病情较重且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意外性事件,存在较高死亡率和残疾率。此疾病患者存在较大双上面积,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需及时评估其病情状况,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进而控制病情。以往急救流程主导为接诊医生,给护理人员属于被动性医嘱执行,对抢救患者和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均有不利影响。此研究中所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方式,给予严格消毒灭菌处理,降低并发症,克服病情多变和进一步发展,降低死亡率,且护理过程中,各护理人员需适当沟通,和蔼可亲。通过给予规范化、程序化的急诊护理干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把握其治疗最佳时机。此结果也同时证实了此点,和许玲玲等学者所报道的结果具有一致性[3-4]。综上,临床可将系统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中,对提升其疗效存在较大有利,缩短住院时间和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周婷,张平,张莉等.神经节苷酯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7):582-584.
[2]杨娟.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309.
[3]许玲玲.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5):220,223.
[4]刘媛,戴敏,张宇等.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