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急救与处理
林洁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行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能确保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的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诊;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近年来,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颅脑损伤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显著增高趋势[1]。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确保患者治疗预后效果。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颅脑损伤的急诊抢救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4.6±4.9)岁。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患者19例,颅骨骨折5例,脑挫裂伤患者36,硬膜外出血10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35例,高处坠落8例,跌倒7例,挤压伤14例,其他6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35例,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损伤类型、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皆使用急诊抢救措施,行气管插管,后开放静脉通道,面罩给氧,行脱水、止血、清创治疗。抢救措施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并告知患者目前正进行抢救,缓解患者内心的恐慌情绪。因大多颅脑损伤患者皆是突然受伤,因此,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冲击,对外界存在恐惧、不信任感觉[2]。此时,需要与家属多沟通,也将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让家属和患者都能对治疗、预后情况有相应的了解,从而让患者可以产生安全感,以此确保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对患者病情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处于狂躁状态,应采取约束措施,必要时可采取药物制动。患者若意识清醒,可对其进行沟通,进一步对病情做了解[3],如损伤方式,受伤事件,是否有其他外伤等。对患者损伤情况做相应记录,对患者生命体征行密切监测,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也需要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有效患者药物,降低颅内压、可有效控制肺水肿,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内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实施用药,给予药物治疗。患者在颅内高压情况下,可给予脱水药物治疗。休克患者,需采取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对术前准确做完善。对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状态做密切监测,并对生命体征情况做密切观察。颅内血肿且有深昏迷、瞳孔散大、脉搏减缓、血压升高、呼吸深且慢等情况[4]。血压下降、脉搏细且快、呼吸不规律、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需给予复合伤做检查,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数据做记录,并根据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做每30min做一次监测,有肢体障碍者,需要对意识、瞳孔情况加强监测,以便早发现病情恶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了解患者眼球、头部转动方向。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在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恢复期护理:向患者介绍医师情况、治疗情况、疾病知识,将目前患者情况告知患者,从而使得患者可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护理,降低感染发生率。加强与家属间交流,教授家属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并随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改善治疗预后。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存活率、致残率情况做对比。
14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做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对比[n(%)]
组别n治愈轻度致残重度致残死亡存活率(%)观察组3520(57.1)12(34.3)2(5.7)1(2.9)97.1对照组3511(31.4)15(42.9)4(11.4)5(14.3)85.7X25.611.331.023.613.61P0.0320.1540.5710.0480.048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业的前进步伐,使得创伤量显著提高,发生颅脑外伤情况显著增多,是导致青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颅脑外伤大多伴有颅内出血、颅内肿块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有效的抢救与针对性护理干预都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从本次研究中显示,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存活率。从本次研究中可显著得知,对颅脑外伤患者行整体、全程、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有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重度残疾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参考文献
[1]王立欣.117例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1.
[2]曾萍.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180-180.
[3]项琼.关于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及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434-2434.
[4]何存存.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67-368.
[5]许浩军.浅析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6):182-182.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行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能确保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的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诊;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近年来,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颅脑损伤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显著增高趋势[1]。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确保患者治疗预后效果。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颅脑损伤的急诊抢救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4.6±4.9)岁。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患者19例,颅骨骨折5例,脑挫裂伤患者36,硬膜外出血10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35例,高处坠落8例,跌倒7例,挤压伤14例,其他6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35例,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损伤类型、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皆使用急诊抢救措施,行气管插管,后开放静脉通道,面罩给氧,行脱水、止血、清创治疗。抢救措施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并告知患者目前正进行抢救,缓解患者内心的恐慌情绪。因大多颅脑损伤患者皆是突然受伤,因此,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冲击,对外界存在恐惧、不信任感觉[2]。此时,需要与家属多沟通,也将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让家属和患者都能对治疗、预后情况有相应的了解,从而让患者可以产生安全感,以此确保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对患者病情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处于狂躁状态,应采取约束措施,必要时可采取药物制动。患者若意识清醒,可对其进行沟通,进一步对病情做了解[3],如损伤方式,受伤事件,是否有其他外伤等。对患者损伤情况做相应记录,对患者生命体征行密切监测,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也需要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有效患者药物,降低颅内压、可有效控制肺水肿,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内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实施用药,给予药物治疗。患者在颅内高压情况下,可给予脱水药物治疗。休克患者,需采取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对术前准确做完善。对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状态做密切监测,并对生命体征情况做密切观察。颅内血肿且有深昏迷、瞳孔散大、脉搏减缓、血压升高、呼吸深且慢等情况[4]。血压下降、脉搏细且快、呼吸不规律、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需给予复合伤做检查,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数据做记录,并根据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做每30min做一次监测,有肢体障碍者,需要对意识、瞳孔情况加强监测,以便早发现病情恶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了解患者眼球、头部转动方向。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在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恢复期护理:向患者介绍医师情况、治疗情况、疾病知识,将目前患者情况告知患者,从而使得患者可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护理,降低感染发生率。加强与家属间交流,教授家属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并随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改善治疗预后。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存活率、致残率情况做对比。
14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做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对比[n(%)]
组别n治愈轻度致残重度致残死亡存活率(%)观察组3520(57.1)12(34.3)2(5.7)1(2.9)97.1对照组3511(31.4)15(42.9)4(11.4)5(14.3)85.7X25.611.331.023.613.61P0.0320.1540.5710.0480.048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业的前进步伐,使得创伤量显著提高,发生颅脑外伤情况显著增多,是导致青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颅脑外伤大多伴有颅内出血、颅内肿块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有效的抢救与针对性护理干预都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从本次研究中显示,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存活率。从本次研究中可显著得知,对颅脑外伤患者行整体、全程、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有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重度残疾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参考文献
[1]王立欣.117例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1.
[2]曾萍.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180-180.
[3]项琼.关于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及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434-2434.
[4]何存存.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67-368.
[5]许浩军.浅析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6):182-182.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行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能确保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的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诊;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近年来,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颅脑损伤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显著增高趋势[1]。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确保患者治疗预后效果。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颅脑损伤的急诊抢救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4.6±4.9)岁。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患者19例,颅骨骨折5例,脑挫裂伤患者36,硬膜外出血10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35例,高处坠落8例,跌倒7例,挤压伤14例,其他6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35例,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损伤类型、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皆使用急诊抢救措施,行气管插管,后开放静脉通道,面罩给氧,行脱水、止血、清创治疗。抢救措施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并告知患者目前正进行抢救,缓解患者内心的恐慌情绪。因大多颅脑损伤患者皆是突然受伤,因此,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冲击,对外界存在恐惧、不信任感觉[2]。此时,需要与家属多沟通,也将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让家属和患者都能对治疗、预后情况有相应的了解,从而让患者可以产生安全感,以此确保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对患者病情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处于狂躁状态,应采取约束措施,必要时可采取药物制动。患者若意识清醒,可对其进行沟通,进一步对病情做了解[3],如损伤方式,受伤事件,是否有其他外伤等。对患者损伤情况做相应记录,对患者生命体征行密切监测,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也需要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有效患者药物,降低颅内压、可有效控制肺水肿,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内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实施用药,给予药物治疗。患者在颅内高压情况下,可给予脱水药物治疗。休克患者,需采取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对术前准确做完善。对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状态做密切监测,并对生命体征情况做密切观察。颅内血肿且有深昏迷、瞳孔散大、脉搏减缓、血压升高、呼吸深且慢等情况[4]。血压下降、脉搏细且快、呼吸不规律、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需给予复合伤做检查,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数据做记录,并根据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做每30min做一次监测,有肢体障碍者,需要对意识、瞳孔情况加强监测,以便早发现病情恶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了解患者眼球、头部转动方向。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在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恢复期护理:向患者介绍医师情况、治疗情况、疾病知识,将目前患者情况告知患者,从而使得患者可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护理,降低感染发生率。加强与家属间交流,教授家属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并随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改善治疗预后。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存活率、致残率情况做对比。
14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做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对比[n(%)]
组别n治愈轻度致残重度致残死亡存活率(%)观察组3520(57.1)12(34.3)2(5.7)1(2.9)97.1对照组3511(31.4)15(42.9)4(11.4)5(14.3)85.7X25.611.331.023.613.61P0.0320.1540.5710.0480.048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业的前进步伐,使得创伤量显著提高,发生颅脑外伤情况显著增多,是导致青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颅脑外伤大多伴有颅内出血、颅内肿块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有效的抢救与针对性护理干预都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从本次研究中显示, 观察组存活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5.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存活率。从本次研究中可显著得知,对颅脑外伤患者行整体、全程、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有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重度残疾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参考文献
[1]王立欣.117例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1.
[2]曾萍.颅脑外伤及合并症的急诊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180-180.
[3]项琼.关于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及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434-2434.
[4]何存存.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67-368.
[5]许浩军.浅析颅脑外伤的急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6):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