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研究

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11月06日 00:18

...门 上海阀门 高压阀门

王亮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采用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且术后行抗凝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非血栓组与血栓组,分析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出现门静脉血栓37例(43.0%),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6,P=0.003。结论 脾静脉内径是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采用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对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测作用。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抗凝治疗;门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2.0.02

门脉高压症采用手术治疗能够减轻门静脉压力,改善血小板减少症状,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1],易造成患者肝功能损害,出现消化道再次出血,影响患者治疗疗效。术后行抗凝治疗是预防控制PVT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对86例门脉高压症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抗凝治疗下PTV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经临床、B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病例资料不全;术前检查确诊为门静脉血栓患者;肝硬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术后未行抗凝治疗者。根据检查结果,血栓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35~65岁,平均(44.2±7.8)岁;非血栓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33~67岁,平均(46.6±13.1)岁。

1.2 手术及抗凝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所致脾功能亢进),采用单纯脾切除手术治疗16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70例。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抗凝方案为: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早期治疗,同时加用阿司匹林、华法林与噻氯匹定等抗凝药物口服治疗,维持国际标准比率(INR)1.25~1.50。

1.3 检测指标

术后第1~4w对患者进行超色多普勒彩超复查,检查有无PVT形成,当超声怀疑时行腹部CT确认。根据患者有无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非血栓组与血栓组,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术前脾静脉内径及门静脉内径、血流量及平均速度、术前及术后14天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术中切下脾脏长、宽、厚的乘积)等。

1.4 统计处理

上述数据均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构成比表示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门静脉血栓形成与各因素的关系

86例患者中出现门静脉血栓37例(43.02%),另49例未形成门静脉血栓,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脾脏指数,术前及术后14天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脾静脉内经显著增宽,与非血栓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脾静脉内经为术后抗凝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见表1。

2.2 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以门静脉血栓形成为因变量,脾静脉内经为自变量,经分析,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6,95%CI:1.112~1.703,P=0.0036。

3 讨 论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门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当前PVT形成机制并不明确。肝硬化患者因肝内阻力升高,进而导致门脉血液流速降低,回流受阻,造成静脉壁内膜损伤,血细胞粘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脾静脉血栓[2],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张本厚[3]等研究报道了96例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形成门静脉血栓患者比例为42.08%,其中脾静脉内经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形成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脾静脉内经较大时血栓更易形成,该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结果具有一致性[2-3]。同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术前门静脉内径、血流量及平均速度、术前及术后14天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给予抗凝治疗下,血栓发生比例为43.02%,其中血栓组术前脾静脉内经增宽,与非血栓组差异显著,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可采用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进而对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文,赵晋明,丛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1):1319-1323.

[2] 卢翔,赵青川,韩国宏,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3):205-207.

[3] 张本厚,王桂芳,池萍.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36(4):565-567.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血栓 患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