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名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1月05日 16:39

彭娜

【摘要】 目的:分析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1例0~8个月患儿,临床表现通过双盲食物激发与回避实验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儿表现为慢性腹泻病22例(伴便血9例)呕血1例;呕吐3例,1腹胀例,喂养困难 1例,夜间哭闹1例,便秘2例。并不同程度的伴有湿疹、呼吸道感染、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状,行电子胃镜、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结果:牛奶过敏患儿血细胞分析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85%(1.15%~5.98%),其中高于5%9例,8例患儿IgE阳性。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多发糜烂;十二指肠黏膜颗粒样增粗,部分伴糜烂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性改变,部分伴嗜酸细胞浸润,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均正常,所有患儿均于改变饮食后2周左右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症状,且上述临床表现常混合存在;双盲食物激发与回避实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通过血细胞分析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可用于牛奶过敏患儿初步筛查,饮食回避是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腹泻病;呕吐:氨基酸配方粉;嗜酸性粒细胞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milk protein allergy

PENG Na

Central Hospital of Dazhou, 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 0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milk protein allergy.

MethodsClinical data of 31 infants (0-8 month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ilk protein allergy and diagnosed by double-blind food avoiding and challenging test in the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re were chronic diarrhea in 22 of 31 cases (9 cases with blood in the stool ),hematemesis,in 1 case,vomiting in 3 cases,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1 case,difficulties in feeding in 1 case, night crying in 1 case and constipation in 2 case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czema ,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ron deficiency anemia , hypoalbuminemia and other symptoms. The ectronic endoscopy, blood cell analysis, liver function test, blood clotting tests, stool analysis, stool culture and food-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test were done.

Results The average level of eosinophils in infants with cows milk allergy was 2.85% (1.15 % - 5.98%).There were 9 cases with a level higher than 5%.8 cases were IgE -positive. Of the 5 cases with electronic endoscopy, the result showed multiple gastric erosions, duodenal granular mucosa and thickening, some with erosi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chronic inflammatory changes, some with eosinophilia infiltration. The results of liver function tests, blood clotting tests, and stool analysis and stool culture were all normal.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relieved in about two weeks after changed their diet.

Conclusion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ilk protein allergy in infants a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vomiting, diarrhea and oth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hich often combined. The double-blind food avoiding and challenging test is the golden standard. The eosinophils level can be used for preliminary screening. Food avoidance is the primary method of treatment.

【 key words 】 milk protein allergy;infant;diarrhea;vomiting, amino acid formula powder;eosinophils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7

近年来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有增加趋势,食物过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牛奶蛋白过敏是6月以下患儿过敏最常见原因,约50% ~60%牛奶蛋白过敏可累积消化道[1],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并且对日后是否发展为其他过敏性疾病有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先后收治的31例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儿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1例婴儿,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33d,最大9月,其中6月以下27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病史资料及辅助检查、治疗经过进行汇总分析,并随访部分病例。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依据:牛奶或牛奶制品喂养儿,母乳喂养但乳母摄入牛奶蛋白者,临床有胃肠道症状,牛奶蛋白回避后症状缓解,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和(或)再次进食复发。

2 结果

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31例患儿16例皮肤湿疹.20例配方奶粉喂养.8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1例纯母乳喂养,但患儿母亲每日服用奶粉

2.2 临床表现生后由于于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发病时间大多为生后l~3个月,临床表现为腹泻者22例,大便呈稀水样或黄绿色稀糊便,其中腹泻伴便中大便带血丝7例,大便曾间歇性暗红色2例,既往诊断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予抗感染、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大便呈黄色糊状,无肉眼脓血便及镜下血便,每日I~2次,不久再次发作。以呕吐起病2例,进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但患儿呕吐后仍表现精神食欲好,但整体生长发育落后,曾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给予,胃动力药效果较差,表现为1腹胀例,喂养困难1例,夜间哭闹1例,便秘2例其中12例伴有皮肤湿疹,大部分湿疹见于颜面部、颈部、两耳廓及四肢褶皱处,临床表现为瘙痒,部分可渗出、结痂,皮肤科予外用药局部治疗后好转,但经常复发。

2.3 辅助检查

2.3.1 患儿均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其中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见表1。

2.3.2 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食物过敏的最好治疗是回避不适宜食物,而激发试验则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1]。所有患儿在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前,回避原有配方奶粉、及添加辅食,纯母乳喂养儿,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商品名纽康特),其母停止进食奶制品其中22例在1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粪便转为黄色糊状,复查便常规白细胞(0~3)/HPF,潜血试验阴性;9例3d复查便常白细胞阴性,潜血试验阴性:湿疹患儿2周内湿疹完全消退。本研究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22例,其中18例服用氨基酸配方粉3个月后替换为普通配方奶及添加辅食半年内无临床症状,其余4例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后再次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及颜面部湿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后不久临床症状消失,表明小儿腹泻病与牛奶蛋白过敏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原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诱发患儿牛奶过敏。高过敏风险婴儿(父母或兄弟姐妹罹患遗传过敏症等)的乳母应减少常见致敏食物的摄入[3]。

3 讨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指机体对牛奶蛋白的高反应性,有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4]。牛奶蛋白过敏症是食物过敏性疾病之一,是食物过敏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尤以6月龄以下早产儿多见[5],本文显示6月龄内发病患儿27例(87.09%),早产儿22例(70.09%),与资料相符,考虑可能由于婴儿消化道黏膜发育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肠壁通透性较高,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至肠道屏障损害,更容易使胃肠道黏膜形成免疫炎性反应,从而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回避或激发试验对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有效,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最常用方法[6-7]。本实验31例小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呕吐、轻度贫血、皮肤湿疹、便秘等迟发型牛奶过敏。既往以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治疗无效或不久再次发作。而给予氨基酸配方粉(纽康特)替代饮食或回避牛奶蛋白摄入1周后,大便每日1~2次,性状为黄色糊状,未见肉眼血便及镜下血便;2周内患儿湿疹完全消退。停氨基酸配方粉再次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及牛奶蛋白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复发。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不仅是患儿就医的常规检查指标,而且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牛奶过敏患儿血细胞分析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患儿,符合牛奶过敏患儿的一般表现;不同于一般机体处于急性感染状态时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降低。可见,对于饮食牛奶后出现临床表现类似于胃肠道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该向牛奶过敏的方向进行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洁.食物过敏性胃肠病.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8):561—563.

[2] Vlieg BoerstraGJ,Bijleveld CM,Vander HeideS,et a1.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challenge materials for double-blind, placeb-controlledfood challenges in children.J Allergy Clinimmunol,2004,113:341-34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7.

[4] 阎雪,刘英,王昆,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6):475—478.

[5] 胡燕,黎海芪.0-24个月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431.

[6] 张风娟,孙正芸,程蓓蕾.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1):1069-1071.

[7]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当代医学,2011 l8(9):lO9一l10.

【 key words 】 milk protein allergy;infant;diarrhea;vomiting, amino acid formula powder;eosinophils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7

近年来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有增加趋势,食物过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牛奶蛋白过敏是6月以下患儿过敏最常见原因,约50% ~60%牛奶蛋白过敏可累积消化道[1],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并且对日后是否发展为其他过敏性疾病有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先后收治的31例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儿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1例婴儿,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33d,最大9月,其中6月以下27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病史资料及辅助检查、治疗经过进行汇总分析,并随访部分病例。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依据:牛奶或牛奶制品喂养儿,母乳喂养但乳母摄入牛奶蛋白者,临床有胃肠道症状,牛奶蛋白回避后症状缓解,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和(或)再次进食复发。

2 结果

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31例患儿16例皮肤湿疹.20例配方奶粉喂养.8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1例纯母乳喂养,但患儿母亲每日服用奶粉

2.2 临床表现生后由于于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发病时间大多为生后l~3个月,临床表现为腹泻者22例,大便呈稀水样或黄绿色稀糊便,其中腹泻伴便中大便带血丝7例,大便曾间歇性暗红色2例,既往诊断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予抗感染、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大便呈黄色糊状,无肉眼脓血便及镜下血便,每日I~2次,不久再次发作。以呕吐起病2例,进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但患儿呕吐后仍表现精神食欲好,但整体生长发育落后,曾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给予,胃动力药效果较差,表现为1腹胀例,喂养困难1例,夜间哭闹1例,便秘2例其中12例伴有皮肤湿疹,大部分湿疹见于颜面部、颈部、两耳廓及四肢褶皱处,临床表现为瘙痒,部分可渗出、结痂,皮肤科予外用药局部治疗后好转,但经常复发。

2.3 辅助检查

2.3.1 患儿均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其中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见表1。

2.3.2 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食物过敏的最好治疗是回避不适宜食物,而激发试验则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1]。所有患儿在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前,回避原有配方奶粉、及添加辅食,纯母乳喂养儿,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商品名纽康特),其母停止进食奶制品其中22例在1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粪便转为黄色糊状,复查便常规白细胞(0~3)/HPF,潜血试验阴性;9例3d复查便常白细胞阴性,潜血试验阴性:湿疹患儿2周内湿疹完全消退。本研究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22例,其中18例服用氨基酸配方粉3个月后替换为普通配方奶及添加辅食半年内无临床症状,其余4例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后再次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及颜面部湿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后不久临床症状消失,表明小儿腹泻病与牛奶蛋白过敏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原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诱发患儿牛奶过敏。高过敏风险婴儿(父母或兄弟姐妹罹患遗传过敏症等)的乳母应减少常见致敏食物的摄入[3]。

3 讨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指机体对牛奶蛋白的高反应性,有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4]。牛奶蛋白过敏症是食物过敏性疾病之一,是食物过敏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尤以6月龄以下早产儿多见[5],本文显示6月龄内发病患儿27例(87.09%),早产儿22例(70.09%),与资料相符,考虑可能由于婴儿消化道黏膜发育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肠壁通透性较高,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至肠道屏障损害,更容易使胃肠道黏膜形成免疫炎性反应,从而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回避或激发试验对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有效,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最常用方法[6-7]。本实验31例小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呕吐、轻度贫血、皮肤湿疹、便秘等迟发型牛奶过敏。既往以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治疗无效或不久再次发作。而给予氨基酸配方粉(纽康特)替代饮食或回避牛奶蛋白摄入1周后,大便每日1~2次,性状为黄色糊状,未见肉眼血便及镜下血便;2周内患儿湿疹完全消退。停氨基酸配方粉再次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及牛奶蛋白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复发。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不仅是患儿就医的常规检查指标,而且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牛奶过敏患儿血细胞分析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患儿,符合牛奶过敏患儿的一般表现;不同于一般机体处于急性感染状态时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降低。可见,对于饮食牛奶后出现临床表现类似于胃肠道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该向牛奶过敏的方向进行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洁.食物过敏性胃肠病.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8):561—563.

[2] Vlieg BoerstraGJ,Bijleveld CM,Vander HeideS,et a1.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challenge materials for double-blind, placeb-controlledfood challenges in children.J Allergy Clinimmunol,2004,113:341-34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7.

[4] 阎雪,刘英,王昆,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6):475—478.

[5] 胡燕,黎海芪.0-24个月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431.

[6] 张风娟,孙正芸,程蓓蕾.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1):1069-1071.

[7]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当代医学,2011 l8(9):lO9一l10.

【 key words 】 milk protein allergy;infant;diarrhea;vomiting, amino acid formula powder;eosinophils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7

近年来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有增加趋势,食物过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牛奶蛋白过敏是6月以下患儿过敏最常见原因,约50% ~60%牛奶蛋白过敏可累积消化道[1],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并且对日后是否发展为其他过敏性疾病有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先后收治的31例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儿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1例婴儿,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33d,最大9月,其中6月以下27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病史资料及辅助检查、治疗经过进行汇总分析,并随访部分病例。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依据:牛奶或牛奶制品喂养儿,母乳喂养但乳母摄入牛奶蛋白者,临床有胃肠道症状,牛奶蛋白回避后症状缓解,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和(或)再次进食复发。

2 结果

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31例患儿16例皮肤湿疹.20例配方奶粉喂养.8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1例纯母乳喂养,但患儿母亲每日服用奶粉

2.2 临床表现生后由于于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发病时间大多为生后l~3个月,临床表现为腹泻者22例,大便呈稀水样或黄绿色稀糊便,其中腹泻伴便中大便带血丝7例,大便曾间歇性暗红色2例,既往诊断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予抗感染、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大便呈黄色糊状,无肉眼脓血便及镜下血便,每日I~2次,不久再次发作。以呕吐起病2例,进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但患儿呕吐后仍表现精神食欲好,但整体生长发育落后,曾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给予,胃动力药效果较差,表现为1腹胀例,喂养困难1例,夜间哭闹1例,便秘2例其中12例伴有皮肤湿疹,大部分湿疹见于颜面部、颈部、两耳廓及四肢褶皱处,临床表现为瘙痒,部分可渗出、结痂,皮肤科予外用药局部治疗后好转,但经常复发。

2.3 辅助检查

2.3.1 患儿均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其中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见表1。

2.3.2 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食物过敏的最好治疗是回避不适宜食物,而激发试验则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1]。所有患儿在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前,回避原有配方奶粉、及添加辅食,纯母乳喂养儿,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商品名纽康特),其母停止进食奶制品其中22例在1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粪便转为黄色糊状,复查便常规白细胞(0~3)/HPF,潜血试验阴性;9例3d复查便常白细胞阴性,潜血试验阴性:湿疹患儿2周内湿疹完全消退。本研究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22例,其中18例服用氨基酸配方粉3个月后替换为普通配方奶及添加辅食半年内无临床症状,其余4例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后再次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及颜面部湿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后不久临床症状消失,表明小儿腹泻病与牛奶蛋白过敏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原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诱发患儿牛奶过敏。高过敏风险婴儿(父母或兄弟姐妹罹患遗传过敏症等)的乳母应减少常见致敏食物的摄入[3]。

3 讨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指机体对牛奶蛋白的高反应性,有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4]。牛奶蛋白过敏症是食物过敏性疾病之一,是食物过敏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尤以6月龄以下早产儿多见[5],本文显示6月龄内发病患儿27例(87.09%),早产儿22例(70.09%),与资料相符,考虑可能由于婴儿消化道黏膜发育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肠壁通透性较高,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至肠道屏障损害,更容易使胃肠道黏膜形成免疫炎性反应,从而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回避或激发试验对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有效,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最常用方法[6-7]。本实验31例小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呕吐、轻度贫血、皮肤湿疹、便秘等迟发型牛奶过敏。既往以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治疗无效或不久再次发作。而给予氨基酸配方粉(纽康特)替代饮食或回避牛奶蛋白摄入1周后,大便每日1~2次,性状为黄色糊状,未见肉眼血便及镜下血便;2周内患儿湿疹完全消退。停氨基酸配方粉再次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及牛奶蛋白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复发。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不仅是患儿就医的常规检查指标,而且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牛奶过敏患儿血细胞分析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患儿,符合牛奶过敏患儿的一般表现;不同于一般机体处于急性感染状态时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降低。可见,对于饮食牛奶后出现临床表现类似于胃肠道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该向牛奶过敏的方向进行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洁.食物过敏性胃肠病.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8):561—563.

[2] Vlieg BoerstraGJ,Bijleveld CM,Vander HeideS,et a1.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challenge materials for double-blind, placeb-controlledfood challenges in children.J Allergy Clinimmunol,2004,113:341-34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7.

[4] 阎雪,刘英,王昆,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6):475—478.

[5] 胡燕,黎海芪.0-24个月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431.

[6] 张风娟,孙正芸,程蓓蕾.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1):1069-1071.

[7]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当代医学,2011 l8(9):lO9一l10.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奶粉 纽康特 牛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