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宝
【摘要】目的:分析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肾囊肿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肾囊肿的;临床疗效
肾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囊型疾病,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式。传统手术常选择开放手术,这种方式手术切口较大,术后恢复慢,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尤其是微创手术的推广,在肾囊肿的治疗中逐渐引入了后腹腔镜治疗方式。为了进一步分析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肾囊肿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肾囊肿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试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岁.67岁,平均年龄(50.36±10.63)岁,肾囊肿部位为:左侧19例,右侧21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2岁.66岁,平均年龄(51.29±10.25)岁,肾囊肿部位为:左侧18例,右侧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肾囊肿部位等各项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实施硬膜外全麻,并采用健侧卧位,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说明及无菌操作规范开展手术。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群,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传统方式主要包括肾囊肿去顶术等开放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可达到百分之百,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因此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尤其是微创理念的推广,在肾囊肿的治疗中逐渐引入了腹腔镜治疗方式。临床研究表明,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采用经腹膜后途径,大大缩小了手术创伤,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且该手术方式克服了经腹腔途径的缺点,减少了腹腔干扰和污染,能够直接、迅速进入手术野,手术过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且能够防止结核、肿瘤细胞、感染性积液在腹腔内种植播散,有效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正是由于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具有以上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首先是建立腹膜后腔的时候应合理控制大小,在提高手术视野的同时减少创伤,可采用腹膜后腔扩张器。
(2)其次是在腹膜后腔形成后,应合理调整摄像头的角度,应确保应背侧、脚侧基本保持在电视屏幕下部,这一操作课参考临床上报道的“一肌二线三带”方法。
(3)第三是Trocar置入靠近肋缘的时候应合理控制与肋骨的距离,其距离应在一厘米以上,避免肋骨对手术操作视野造成影响。
(4)第四是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游离肾脏及囊肿的时候应注意保持动作轻柔。
(5)第五是对囊肿位置较深的患者应预先采用B超或CT定位,并结合穿刺针穿刺证实。
(6)最后是在手术过程中要详细的观察囊液、囊腔内,避免癌等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主要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肾囊肿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