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口腔溃疡运用补母泻子手法原则取穴治疗

疾病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0月27日 00:43

梁军

【摘要】临床上运用补母泻子手法原则取穴治疗口腔溃疡35例,男23例,女12例,治愈27例,针刺1次1日后口腔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占77.1%;好转8例,针刺1次,口腔灼痛减轻,溃疡基本愈合,占22.9%,总有效率100%,疗效颇佳。

【关键词】口腔溃疡;针刺;补母泻子法

口腔溃疡是以唇、舌、颊及上腭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烂点,局部灼热肿痛或刺激时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有关口腔溃疡病的概述:《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治中载:“唇口属脾舌属心,口舌疮糜蕴热深。”临床上笔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口腔溃疡35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45岁,单纯口腔溃疡30例,口腔溃疡合并咽炎5例,疗程最短针刺1次,最长针刺5次,一般针刺3次即可治愈。

2 治愈方法

本组病例均按祖国医学: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以五腧穴为基础,通过配穴而进行针刺治疗。

3 治疗效果

治愈:27例,针刺1次,口腔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占77.1%;好转:8例,针刺1次,口腔灼痛减轻,溃疡基本愈合,占22.9%,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范某,女,26岁,连队会计,2012年12月15日特来本院针灸科求治。自诉:两个月以来,口唇舌体红肿灼痛、溃烂;尤以饮水、漱口等刺激时痛为甚,经用药冰硼散外敷无效。近3天舌体口唇忽然糜烂起泡,疼痛难忍,吸进凉气稍感痛减,已影响饮食和语言,纳呆,大便于燥,数日不解且已妊娠5个月余。查:唇舌口内布满小米粒样脓疱,口腔粘膜紫红色。脉象弦滑数,舌质红降无苔遍布粟米大黄泡。

(1)诊断:口腔溃疡。

(2)辨证:心胃蕴热。

(3)立法:清热、泻火、解毒。

(4)处方:大陵(双)、内庭(双)。

(5)针法:泻法。

患者针1次后,舌上黄泡全消,疼痛大减,唇舌颜色变浅。刺第3次后舌上见少许白苔,唇舌疼痛解除,诸证全部消失而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口腔溃疡多由脾胃实火与心火郁热,火热循经上攻所致。其治疗以清热、泻火、解毒为法,按照子母补泻法,实则泻其子,而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火,火之子为土,以五腧配五行法手厥阴心包经之土穴是其输穴即大陵穴。又根据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荥治身热的论点,配取足阳明经的荥穴即内庭穴。因其为5个月余孕妇故苦寒泻火之药不能妄投,曾用冰硼散外敷不效。《针灸大成》载:“面口合谷收”,又因其为5个月余孕妇而不能使用“合谷穴”,《针灸大成》载:“合谷孕妇忌”。《灵枢·经脉篇》载:“胃是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鼽衄、口喁、唇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治载:“唇口属脾舌属心,口舌疮糜蕴热深,且唇为脾胃之窍,所以口唇溃疡、灼痛、纳呆,乃胃中蕴热循足阳明经经脉上攻所致。大便干燥乃手足阳明经同名经相传故也。阳明、太阴相表里,胃热不已传之于脾”。如《灵枢·经脉篇》载:“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故脾胃之火邪可循经上攻于舌本。又按照经脉循环行交接规律足太阴脾经传之于手少阴心经,舌为心之苗,故心火上炎则舌体糜烂。吸进凉气稍快乃火热内炽之故。因其舌疼而影响进食和语言,有诸内则形诸外,一派火热之象乃内所因也。脉舌之象均为火热内蕴之症,故针用泻法。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调查 文章 针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