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疾病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0月20日 06:35

郑炜

【摘 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2月~2014年12月,医院经DSA诊断确诊的有脑梗死史患者72例,DSA后三日内复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运动致敏驱动平衡改良技术(iMSDE)、普通MRI。结果:CTA共诊断狭窄52.78%(114/216),MRI检出95.61%(109/114)、3D CE-MRA与iMSDE检出率100.00%;1处变异被检出;重度、完全闭塞未见假阳性与假阴性;CTA检出斑块36处,MRI检出42处、3D CE-MRA检出46处、iMSDE检出44处;iMSDA、DSA颈动脉狭窄处最小管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E-MRA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累及长度(23.4±5.4)mm,高于MRI(21.9±5.6)mm,MRI高于DSA(15.9±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技术提高了诊断颈动脉狭窄效用。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cerbral infaction,CI)病发、进展重要因素之一,约20%~25%的CI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有关[1]。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X线辐射,无法直接显示管壁结构、斑块形态,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诊断斑块形成、识别易损斑块效果较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MRI技术,极大的提升了MRI诊断颈动脉狭窄诊断效果[2]。本次研究试对比3D CE-MRA、iMSDE、普通MRI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效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2月~2014年12月,医院经DSA诊断确诊的有脑梗死史患者72例,其中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67.1±8.1)岁。既往脑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40例、脑干11例、丘脑10例、其它11例。有8例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疑似与颈动脉狭窄所致脑缺氧缺血有关,合并高血压36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0例,有吸烟史19例。

1.2 方法

DSA检查后3日内复行MRI检测。2D时间飞越法扫描分析颈动脉走形、分叉位置,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行3D iMSDE序列行冠状位扫描,采用抑制抑制技术消除背景,iMSDE扫描时间2min30s。图像交由放射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双盲法阅读,评价扫描质量、诊断评估颈动脉狭窄,不同意见协商解决。测定不同方法测定的狭窄处最小管径直径、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

1.3 统计学处理

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诊断72例患者216段颈动脉,CTA共诊断狭窄114处,MRI检出109处、3D CE-MRA检出114处、iMSDE检出114例,1处变异被检出。重度、完全闭塞未见假阳性与假阴性。CTA检出斑块36处,MRI检出42处、3D CE-MRA检出46处、iMSDE检出44处。iMSDA测量颈动脉狭窄处最小管径(3.3±0.9)mm,DSA 则为(3.2±0.8),3D CE-MRA(3.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累及长度(21.9±5.6)mm,DSA(15.9±3.4)mm,3D CE-MRA则为(23.4±5.4)mm,MRI、3D CE-MRA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新技术提高了诊断颈动脉狭窄效用,相较于普通MRI,3D CE-MRA、iMSDE诊断轻中度狭窄检出率提高,3D CE-MRA提高MRI诊断斑块长度,但无法提高对极小管径颈动脉狭窄处敏感度,考虑到斑块形成对管径大小一定要求,3D CE-MRA、iMSDE已可满足需要。需注意的MRI、3D CE-MRA、iMSDE诊断斑块特别是稳定斑块相较于DSA检出率更高。克服磁共振不均匀、易受血流影响、易受患者状态干扰等固有缺陷,控制信号衰竭,提高图像质量,是当前磁共振新技术研发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习予祥,秦玉翰,冯书贵,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191-2192.

[2]张天元,郭晓洁.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7):1054-1055.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运动 检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