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黄疸:当心胆管癌“敲门”

疾病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9年10月17日 13:58

黃疸是一种比较常见但又比较严重的症状。有些人因为出现眼睛发黄、小便深黄色、全身皮肤发黄、皮肤瘙痒等症状就医,医生会告诉他患有黄疸症,患者一听都会惊慌失措。那么出现黄疸是怎么回事?严不严重?是吃药还是开刀呢?

什么原因导致黄疸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正常代谢紊乱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微摩尔/升,胆红素在17.1~34.2微摩尔/升,临床不易觉察,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微摩尔/升时出现黄疸。出现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临床一般分为内科疾病性黄疸和外科疾病性黄疸。

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和分解,生成胆红素、铁和珠蛋白。这样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在血窦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摄取,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而排入肠道内,由肠道细菌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出。小部分在肠内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因此,胆红素代谢各个环节出现异常均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根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根据部位不同,胆汁淤积性黄疸又分为肝内性或肝外性,肝内性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常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而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外性胆汁淤积则主要是由胆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寄生虫或肿瘤等引起。

四类黄疸要警惕

引起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不同,辨别其特点常可明确诊断,或者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进行性黄疸指黄疸出现后由轻到重,持续进展,病程中没有缓解或波动。主要见于胆道系统及其临近组织肿瘤。这是因肿瘤不断生长,致胆道阻塞越来越重,没有出路的滞留胆汁反流越来越多的缘故。

波动性黄疸指黄疸出现后时轻时重、时有时无。主要见于:(1)胆石症。是因结石在胆管内滑动、移位或排出,胆管被阻塞程度有所改变所致。(2)胰头癌和壶腹癌。此种癌可呈乳头状向胆管内伸长生长,如乳头因供血不好坏死脱落,阻塞能暂时缓解而黄疸减轻,以后脱落处的残癌继续生长,黄疸又出现,形成波动。

有痛性黄疸指黄疸同时伴有腹痛。主要见于胆系(胆管和胆囊)肿瘤、结石、蛔虫和感染等。因为有腔脏器发生阻塞时,阻塞部以上管腔均有强烈蠕动、收缩或痉挛,而致腹痛。

无痛性黄疸指黄疸发生时无腹痛。见于胰头癌和壶腹癌,这是因癌组织发展到出现黄疸时,胆道系统因过度扩张已失去其代偿能力,胆管痉挛不复发生,疼痛即不再出现。与胆道内压增高时间有关的黄疸胆道内压增高的表现,如B超胆管扩张,肝和胆囊增大。先有胆道内压增高后有黄疸,见于胰头癌和壶腹部早期,这只有在胆道内压超过肝分泌压时才会出现。正常的胆道内压为3.75~7.5毫米汞柱,肝分泌压为21.8~26.1毫米汞柱,在肿瘤缓慢生长和逐渐加重胆道阻塞的过程中,胆道可通过扩张管腔以适应内压增高,使胆道内压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肝分泌压水平以下,而不致出现黄疸。胆道内压增高同时伴黄疸,见于胰头癌和壶腹癌晚期。因此,黄疸的出现说明胆道内压已超过肝分泌压,显然不是肿瘤早期。

其他特点黄疸突发性黄疸是胆结石和胆道蛔虫症发作,以及误输不合血型溶血的特点。轻、中度黄疸是胆系感染和急性肝炎的表现。缓慢发生的黄疸是胆管肿瘤的征象。服用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磺胺、硫氧嘧啶、氯丙嗪、他巴唑、呋喃坦啶和氯噻嗪等发生的黄疸,是中毒性肝损害或急性肝内郁胆综合征的结果。

胆管异常容易诱发胆管癌

黄疸病人中胆管癌是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胆管癌多发于50~59岁年龄段的病人,男性居多。多数病人原来身体好,开始时往往尿色加深,全身皮肤瘙痒,继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尿呈茶色,伴有上腹不适、饱胀、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经常规治疗不见好转,要考虑是否患有胆管癌。

胆管癌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一旦发生,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期较短。因此,预防胆管癌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容易诱发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胆管癌与肝胆管结石的关系甚为密切,在肝胆管结石多发的地区,胆管癌的发病率也增高。其机制可能为胆石和炎症的慢性刺激引起胆管上皮糜烂溃疡脱落,上皮细胞增生,最后发生胆管细胞癌;此外,胆石引起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石胆酸在局部增多,也具有致癌作用。

先天性胆管扩张此病容易引起胰液的返流、胆汁的淤滞、结石的形成,这些都是胆管癌变的诱发因素。

肝炎病毒感染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细胞正常的调控机制受影响,易发生癌变。

胆管腺瘤胆管腺瘤多见于肝内胆管,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最常见,而绒毛状腺瘤约63%可发生恶变。

胆道手术在经十二指肠括约肌成形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的病人,术后容易发生胆管癌变,这主要是由于胰液肠液的返流、胆汁的淤滞、结石的形成和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

此外,胆管癌还与硬化性胆管炎及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关。由此可见胆管癌的发生与许多肝胆疾病有关,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可有效防止胆管癌的发生。

影像学方法排查胆管癌

腹部B超腹部B超检查具有无创、方便、费用低、可重复检查等优点,是胆管癌诊断的首要方法,亦可作为筛查手段之一。其诊断胆管的定位和定性准确性分别为96%和60%-80%。

腹部CT腹部CT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符合率要优于B超,它可显示胆管肿块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扩散、血管有无侵犯、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胆管扩张程度及有无腹水等,对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胆道造影核磁胆道造影为三维立体成像,可显示整个胆道系统的全貌,且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最新研究的自旋回波系列T_I加权和T_2加权的补充,使图像在某种程度上可提示组织学论断,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局部浸润方面更直观,对胆管肿块内的血流以及肿块与门静脉、肝动脉关系的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G)PTC检查可以在电视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胆道内流动及分布情况,对胆总管下段开口有无梗阻、部分梗阻还是完全梗阻的诊断较CT和MIR更准确和直观。PTC对区分是肿瘤、结石还是炎症引起的胆道梗阻价值较大。

逆行胰胆管造影(ERGP)ERCP可显示胰管及胆管的病变,部分病例还可以钳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达到明确病因、确定病理类型的目的,其论断准确率为90.3%。

膽管癌的肿瘤标志物测定方法

胆汁中脱落细胞检查术前经PTC或ERCP检查时抽取胆汁检查,诊断胆管癌的阳性率为6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日前研究发现,对胆管癌诊断有价值的肿瘤相关抗原有:CEA、CA_(19-9)、CA_(50)、CA_(242)等。

DNA含量的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含量异常是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肿瘤细胞DNA的相对含量,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判断各种肿瘤的预后和疗效方面亦有重要意义。

胆管癌的基因检测在胆管癌中发现ms、p53、myc、erbB-2等基因的突变、缺失或过表达,或在5号染色体上的5p3-qter区域有一等位基因缺失,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或存在有关。

积极预防胆管癌胆管癌预防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首先要从调整膳食结构着手。不吃烧焦和烤糊的食品,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注意保持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

2.新鲜蔬菜和水果必不可少,每天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的矿物质。

3.一定要控制肉类等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摄入。

4.适量饮酒,不吸烟。

5.生活规律,杜绝暴饮暴食。

周丁华主任医师

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全军肝胆胃肠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损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全军肝胆外科/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或常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人才津贴及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一类津贴。在国内外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6个项目获省部及军队级医学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三等奖。出版《消化道肿瘤学》《肝移植理论与实践》专著2部。擅长肝胆胰脾复杂疑难病的诊治.尤其在终末期肝病、肝脏移植、复杂疑难胆道及胃肠疾病、巨大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胰腺外科等高难手术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黄疸 摩尔 胆管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