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0月10日 06:57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doc

韩淑凯++赵铁燕++王建宁++陈丽++刘艳玲++李娇++王世元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4--0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中约89﹪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们以五腧穴为主,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望都县中医院收治的患者,均在脑血管意外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共11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2.4±2.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1个月,平均(13.59±5.66)天;其中脑梗死41例,脑出血25例。对照组55例,男39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3.1±1.7)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2.3个月,平均(14.47±4.76)天;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8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2]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依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将其分为3组,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先用皮肤针叩刺手三阴经,然后应用经筋排刺法针刺与之表里的手三阳经。取穴:患侧上肢五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针刺方法:①皮肤针疗法:选用七星针,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分别予手三阴经五腧穴以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②经筋排刺法:取手三阳经五腧穴,选用0.35mm×13mm毫针,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雀啄捻转手法,行针1min,每次留针30min,在两穴的连线上每隔1~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3~5针。上述两种刺法每日选用2组,每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注射液4g、脑蛋白水解物20ml,入0.9%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同时进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

3.疗效观察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1]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下。

3.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痊愈例数分别为12例、6例,显效例数分别为32例、25例,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无效例数分别为2例、1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4﹪、7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风”、“痉证”等范畴,多由外邪首先侵犯经络而后传入脏腑,或情绪内伤,引起经络运行不畅,气血阻滞,筋脉失养,脏腑阴阳失调而引起,常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肿胀、拘挛、颤振、抽搐等症状。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机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阴阳失衡,其基本特点为“阳缓而阴急”。手三阳经属腑络脏,手三阴经属脏络腑,两者互为表里、阴阳相对,《素闻·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故笔者选用表里两经,以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五腧穴为主,分别施以皮肤针循经叩刺法和经筋排刺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五腧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五个重要经穴,是脏腑精气起始、流注、充盈、汇合之处,是经气最旺盛的部位。井穴多位于爪甲之侧,是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经脉之气交接于四末之所在,故刺之可接通十二经气,协调阴阳,醒脑开窍。荥穴多位于掌指关节之前,是十二经脉流行的部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从而“易滞易瘀”,刺之可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之效。输穴多位于掌指关节之后,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手三阴经之“输穴”与“原穴”为同一腧穴,即“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往往在患肢三阴经输穴处出现条索状物,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因此,刺之可调理脏腑之根本,衔接五脏之精气。经穴位于腕关节以上,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刺之可收到补气扶正、调整阴阳的效果。合穴多位于肘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因与脏腑关系密切,故刺之可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促进脏腑气血流畅,使失调之脏腑阴阳恢复平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针刺表里两经的五腧穴,可以调节经络脏腑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正如《灵枢·卫气》所说“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環无端”。

从现代解剖结构来看,手三阳经五腧穴多位于关节附近且是经筋密集之处,因此运用经筋排刺法,一方面可以补阳经之不足,调和气血,从而补其正虚处于弛缓状态的经筋;另一方面可以通经络、利关节,调整“宗筋“之力,兴奋处于弛缓状态的经筋,恢复“宗筋主束骨利关节”的作用。中风病位在脑,多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窍闭塞,血脉不通,经筋失养,导致肢体关节运动障碍,手三阳经皆上行至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刺之有醒脑开窍、激发经气之功效。临床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可以反射性的兴奋大脑皮层,加速血流速度,提高脑细胞活力,促进病灶的吸收,使受损及凋亡细胞得到复苏,加强未受损细胞的代偿能力,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从而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运用皮肤针叩刺,其良性刺激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从而调整脏腑脑海之间的平衡,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另外,由于阴经拘急挛缩过度牵拉,导致阴阳不平衡,故采取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可以泻其因邪实雍滞而处于拘急状态的经筋,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使兴奋与抑制过程趋于平衡,加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功能。

临床观察表明,运用表里两经并刺法,一方面可以补阳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其本,另一方面可以泻阴经,疏风化痰,祛邪止痉治其标,两者阴阳相配,刚柔相济,补泻结合、相互制约,从而调整机体表里、脏腑、阴阳之关系,使之趋于平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运动 文章 脏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