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训官兵谨防“四伤”

疾病
人人健康
2019年10月06日 12:17

外训官兵谨防四伤

时下,虽然已经立秋,但在我国各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还处于湿热天气,士兵在外训时,不仅要注意应对高温、潮湿和暴晒,还要注意外训时突发的4点意外状况,本期为广大战友介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供参考。

中暑 天气闷热,尤其是驻守南方的官兵,在野外训练时,由于长时间处于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中,易出现中暑的情况。中暑症状有轻重之别,轻者出现全身疲乏、面色苍白、恶心头痛等现象,体温会升高到38℃左右。重者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体温往往会上升到40℃以上,如果发展成最严重的热射病,则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野外驻训必须注意预防中暑,尤其要做到4点。1.防止暴晒。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要抓住早晨或傍晚的凉爽时段,每两小时要让官兵到阴凉地带稍作歇息。2.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喝1.5~2升以上的水。3.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抗热的能力。4.备好防暑药品。外训要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降温药品,可预防性服用或在出现轻微症状时服用。

晒伤 野外训练条件一般都十分恶劣,官兵长时间在无遮挡的阳光下训练,极易发生晒伤。医学上称日光引起的皮肤病,较常见的就是日晒伤和多

形日光疹。轻者在日晒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有的会发生水疱、大疱,疱破后导致糜烂、渗液,有瘙痒及灼热痛感,约2天左右逐渐消退。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所以,外训时要科学防治晒伤。首先应循序渐进地适应高温天气,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同时,在气温太高的情况下也可适当采取一些遮阳措施,如穿戴迷彩服进行训练。其次是在阳光易晒到的皮肤部位涂抹防晒药物。

雷击 面对雷雨天气的频繁出现,雷击灾害也呈上升趋势。每年的5~10月是雷电灾害的高发季节,防雷专家提醒,夏季在地势较高处及旷野区域活动时,要特别注意防范雷击灾害。目前部队驻训点一般选择在山区和开阔地域,这些地方是雷击的重灾区。专家提醒外训官兵:当发生雷雨时,应远离电源、树木、电杆及水面,寻找低洼地带双脚并拢采取蹲坐姿势,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在空旷场地也不要将金属骨架物品扛在肩上。雷雨天气时不宜使用、接触电器设备,不要太靠近高大建筑物外墙,回避湖泊、池塘等有水的地方以及孤立的茅草棚、茅屋、凉亭等易受雷击的建筑,最大限度地避免雷击灾害。

蛇伤 在参加野外训练时,如果不慎被蛇咬伤,首先要镇定,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再仔细观察伤口。若有两个特别粗而深的牙痕,说明是毒蛇所咬;若仅是成排的细齿状“八”字形牙痕,且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无毒蛇咬后只需对伤口清洗、止血,用红汞和碘酊药物外擦伤口包扎即可。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会逐渐显现。被蛇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上端5~10公分处作环形结扎,减缓毒素扩散。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要放松1~2分钟。同时,最好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若条件不允许,亦可用冷开水、盐水或清洁生水代替。然后以蛇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吮毒液,吸后立即吐出并用清水漱口。还要伴随药物治疗,如用半边莲和雄黄一起捣烂,制成浆状外敷,每日换一次。另外,官兵在外训时最好携带蛇伤解毒片等药品,防患于未然。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伤口 官兵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