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健康 贵在懂“防”

疾病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9年10月01日 10:48

张芸

健康是立身之本,防病是保健之基。养生保健的最终目的是避免或减少患病机率,使人健康长寿。加强现代健康理念,提高防病意识,懂“防”是关键。

“防”的学说,是传统医疗和养生理论的核心。中国古人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唐代名医和养生家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病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国外也有“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之观点。把“防”摆在重要的位置,医家有三种诠释:“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为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愈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这是祖先在数千年实践中总结和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充满了养生的哲理和智慧,也体现了中华医学精髓。许多国外圣哲、名人、医学家盛赞“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防”的意识,是现代健康亟待解决和提升的认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疾病发展趋势已由传染性向慢性生理性疾病为主转化。据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2亿人,且每年递增1000万人;糖尿病患者已有9240万人,还有1.4亿人血糖在升高;心脑血管病两亿多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癌症发病率也日见增多。国民健康状况堪忧,距“健康中国”的要求相差甚远。提高积极预防意识,是提升健康水平,全面实现小康战略任务的迫切要求。

“防”的主体,是树立自己即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中医保健提倡“求医不如求己”,要懂得“自己是最好的保健医生”。清代沈复强调“治已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他主张未病早防,重视养心,自己先防,不要等。这个道理启示人们:无论是未病先防或已病防甚,主角都是自己,生命质量首先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珍爱生命,只需要平时从健康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也就是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稳住心,克制性”。这些看似简单的身边事,正是养生保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国居民健康生活习惯达标率仅有11.2%。让全民知道“防”关乎生命,健康主体责任才能普及。

“防”的践行,需要理性选择和自守定力。“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是生命渐进规律。“待老而养生,是犹贫而蓄积,虽勤亦无补”是客观的哲理。“无病即健康,有病才养生”的思想是认识误区,生理微变化和疾病潜伏期不能忽略。有人突发重病或英年早逝与此不无关系。肌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些功能长期紊乱,诸如厌食、烦躁、失眠、胸闷、器官局部疼痛、全身疲惫等,必须接受科学调理,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不致患大病顽症,是养生智慧。另外,保养身體、培育正气是“防”的根本。用“正气存内”的心理防线,抵御不良嗜好、不良习惯、不健康心态是保健正道。善窒欲,使“吃喝玩乐”开心宜体,制其纵意伤身;能自守,七情六欲节制有度,不失态变性,不伤神生嗔;有定力,远离隐形杀手不受其害。一位患者多年烟酒相伴难离难弃,58岁查出淋巴癌后,坚决改邪归正,坚持科学养生20年,现年78岁身体康健。他常说:“患癌症唤醒了我,戒烟酒有毅力老年更受益!”

在生命渐进过程中,把握善“防”的智慧和诀窍,病魔之近身远矣!晚矣!少矣!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运动 文章 生命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