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本月芒种、夏至

疾病
人人健康
2019年09月29日 02:49

二十四节气养生

小暑:7月7日

养生要点:

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气候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所以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另外,夏季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等症状,最终酿为痔疮。

大暑:7月22日

养生要点: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大暑时节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盛夏阳热下降,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春夏 热浪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