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周围神经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09月27日 22:09

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防治研究的现状

李海伟+王珠堂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1

一、药物性周围神经疾病

该类病变由药物损伤所致,其致病机制目前有多类提法:(1)用药对神经系统造成直接的损害;(2)药物入体后的代谢产物诱发介导神经毒性,引发各类不良反应;(3)用药对神经周围肌群产生作用,形成纤维索进而对神经产生压迫;(4)药物毒性对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生影响,造成紊乱,以及药物毒性对受体的敏感性产生影响;(5)联合用药不当造成药物间的反应,产生毒性,引起药理性或理化性改变,引发不良反应。对药物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宜早不宜迟,最好于发病后3周内施治。常用药物为神经营养性用药,旨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防止瘢痕形成或粘连。神经营养性用药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神经节苷脂(GM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期因子(NGF)等。HGF的治疗机制是以HGF受体途径于神经胶质细胞使其产生营养因子,进而间接修复和保护神经元损伤。GM1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钠、钾、ATP酶等的活性来降低细胞内水含量,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达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另外,GM1还可促进轴突生长、神经芽再生、突触再形成等,恢复神经的支配功能。药物性周围神经损伤发病后3d,雪旺细胞对BDNF产生高度表达,因而BDNF的作用在于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NGF或营养和修复中枢神经元及其周围胆碱能神经元,从而诱导细胞生长和保持存活。

二、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

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包括感觉运动性病变、感觉性病变和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多于出生后开始发病,运动或感觉功能致残率较高。Ⅰ型和Ⅱ型周围性神经疾病为最常见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腓骨肌与下肢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患者多并发有其他变性疾病,如共济失调等。Ⅰ型患者多发病于儿童中期,足下垂和缓慢进展的远端肌肉萎缩,手部的肌肉萎缩相对延迟,痛觉和温度觉减退。Ⅱ型患者的病情演进相对缓慢,一般于中年及中年以后出现肌肉无力,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比较正常,但相应诱发电位幅度降低,经神经活检可见华勒型变性。Ⅲ型病变较为罕见,表现为常染色体陷性基因的遗传,多发病于儿童时期,可见进行性感觉丧失和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且病情进展快,周围神经变粗,经神经活检可见洋葱球样病变。对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方法,现有部分报道试验应用基因和酶水平治疗,基因治疗主要采用整合目的基因至病毒载体实现病毒的复制和遗传物质表达;酶水平治疗则研究和寻求正常酶来替代患者机体内可能缺失的酶。但该类治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三、肿瘤性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属于肿瘤远隔效应引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特点是神经无肿瘤转移侵犯也无其他感染性、代谢性、血管性等病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与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异常相关。该类疾病尚无明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切除与治疗对该病的病程及进展有一定延缓作用。

四、周围神经疾病副肿瘤综合征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是肿瘤通过远隔效应引起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既没有肿瘤转移直接侵犯神经组织,也没有其他如代谢性、感染性、血管性或治疗相关性损伤等病因。目前认为,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目前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进行原发肿瘤的切除和治疗可以延缓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病程。对于肌无力综合征可以使用血浆置换结合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免疫治疗。

五、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属于代谢性周围神经病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其发病与代谢、血管、免疫、氧自由基、炎症反应、神經营养因子、遗传、损伤因子等有关,致病因素复杂。由于糖尿病属于无法根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因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基础性治疗重点在于对患者血糖的控制,注意膳食调节和运动,对合并有血脂、血压异常患者,还应配合相应治疗。常规治疗主要应用血液微循环、神经营养、抗氧化等用药,甲钴胺是内源性辅酶B12,对神经元髓鞘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具有较好效果。前列地尔、依达拉奉、依帕司他也是常见的一线用药。对症治疗主要在于缓解患者神经性异常感觉,较常应用的为抗惊厥类用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等。对相关神经病变造成的疼痛,常选用阿片类药物治疗,但不主张长期服用;对存在心律失常患者,可应用利多卡因;局部疾病可应用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目前也有报道提倡应用祖国中医方法,该病在中医中属“痹证、血痹、消渴”范畴,通脉胶囊、川芎嗪等应用于对症治疗均有报道,但中医用药效果相对缓慢,因而仍提倡结合西药共同施治。

六、结束语

周围神经疾病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性损害的病症类型,主要表现为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发生的病理改变。周围神经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营养代谢、机械损伤、血管炎、中毒、遗传、外伤、肿瘤、药物等,各类因素选择性造成周围神经不同部位损伤,进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不良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生理健康。遗传性、药物性、酒精性、糖尿病性、肿瘤性、免疫源性、化学毒物源性周围神经疾病均为常见类型,药物治疗是周围神经疾病临床治疗的常见和有效方法,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疾病,其用药和治疗机制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李影畅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畅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6-70

陈新,彭程鸿畅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14-15

高玉兴,李淑兰,韩秀珍,等畅干扰素β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实验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研究[J]畅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574-578endprint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运动 周围神经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