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 按压、针刺,甚至放血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到位,针刺深度...
张敏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1]。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应健脾和胃。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因操作性强、疗效显著、绿色安全等特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笔者针刺四缝穴与揿针联合治疗厌食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資料
选择 2016年 8 月至2017 年 5 月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收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 60 例,年龄在 0.5 ~ 6岁之间,平均年龄 3. 3 岁,平均病程 5. 5 个月,全部患儿均根据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瑞萍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3]制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小儿厌食症的标准;(2)年龄 0.5~6岁;(3)病程在 2 周以上;(4)患儿法定知情人同意受试。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半岁或大于六岁。(2)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3)其他疾病所致厌食者。(4)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2)依从性差、自行退出者、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
2 治疗方法
针刺四缝穴操作方法 : 取四缝穴,局部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0.45mm×15.5mm)刺深0.3- 0.5 mm,挤出少许淡白色疳积液或血液,用干棉球拭干后按压片刻。每7天一次,3次一个疗程。
揿针选穴:第一组:足三里(双)、中脘、脾俞(双)、天枢(双);第二组:下脘、腹结 、胃俞(双)、公孙(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揿针(图钉型)针具选0.22mm×1.5mm(云龙牌无菌揿针)。操作:镊子夹持揿针的胶布,针尖对准揿入穴位内,手指按压使揿针平整地贴在皮肤上。留针3天,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一月为一个疗程。
3 治疗: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个疗程后开始评定疗效。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 疗效统计
总有效率96.6%,痊愈4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
4 讨论
针刺四缝穴为治疗厌食症经验奇穴,可通百脉,调脏腑,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5]。促进血清瘦素分泌,从而改善患儿厌食症状[6]。
揿针是久留针的发展,24小时内持续微弱的刺激,使得经络气血得以不停地运行,从而达到调整脏腑[7],疏经通络,激发出人体之正气[8]。刺激皮下神经末梢感受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理兴奋性[9]。调整机体功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10]。脾升胃降是正常生理状态,若失其常度,则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11]。故脾俞、胃俞为背俞穴,具有调整气血阴阳,健脾消积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为后天之本,有补气健脾胃作用。中脘为腹会,胃的募穴,有和中益气、化湿降逆之力。天枢为大肠募穴,主理气行滞、消食。腹结具有消积化滞之功。公孙是脾经络穴,能和胃理中 ,健脾化湿。揿针埋于诸穴,可健脾消积、升清降浊,改善胃肠功能,从而能治疗小儿厌食症状。
因此,针刺四缝穴与揿针联合治疗厌食,既克服了儿童畏针药之弊端,也无需天天到医院治疗节约了时间成本,重要的是疗效确切,操作方法简便,因此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陈朝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15:56,58.
李牧真,李华东.小儿推拿中膏摩疗法应用总结[J].山东中医,2015,34(2):158-160.
吴瑞萍.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梁繁荣,夏晓红,彭晓虹等.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6,26(1):3
邹文凯,范华,徐继勋等. 针刺四缝穴对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7,11(11):801-803
王长来,杜小庆. 皮内针治疗失眠 210 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 1) :26 -27.
路瑶,付希满.推拿合皮内针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 24) :172 -173.
白士良.皮内针治疗急慢性疼痛 42 例[J]. 中国针灸,1996,16( 11) :39.
赵天平,仇裕丰. 足三里穴位埋针抗 CCl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 国医论坛,2000,15( 5) :47.
赵荣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开发胃动力中药的设想[J].中医杂志,1993,13(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