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痔病的研究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09月21日 23:03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的研究进展

朱国生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1

引言:痔病俗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直肠末端黏膜下、肛管和肛门缘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或肛门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肛门静脉破裂、血液瘀滞形成血栓。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直肠疾病的87.25%,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发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发病率为高;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本病以出血、疼痛、便秘三大症状最为常见。临床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痔疮,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等取得一定进展,且疗效显著。

1.痔疮的中医内治法

由于痔的发生是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而引起的病理改变,在病变初期及全身症状较明显时,整体的调整很重要。中医内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的,历代医家均注重对风湿燥热等邪气的治疗。关于本病的辨证分型,医家们各有看法。治疗痔疮,应以虚实为纲,祛瘀为本。风热壅滞者,宜疏风凉血消瘀;湿热瘀滞者,宜清热利湿散瘀;阴虚血燥者,宜滋阴润燥行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祛瘀;气滞血瘀者,宜行气散滞化瘀。牛治君等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的理论,选用攻下作用较强而对人体正气不至过于克伐的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嵌顿性内痔,取得较好疗效。刁飞宇临床观察云南白药加减方治疗痔疮临床总有效率96.6%,对消除和改善痔脱出、出血、疼痛、水肿、坠胀和潮湿等主症以及减轻外痔肿胀、修复痔黏膜,效果显著。赵连生等自拟活血化瘀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川牛膝、木香、枳实各l0g,乳香、没药、大黄各6g)治疗血栓外痔、炎性外痔、内痔嵌顿的急性发作80例,有效率100%。宋爱利对40例肿痛痔患者,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方法进行观察,疗效显著。贺向东等采用痔炎灵浓缩液(黄芩、黄连、黄柏、白茅根等)治疗混合痔感染出血者738例,有效率91.19%。此方起到了感染除、出血止、肿痛消的临床治愈目的。并且避免了临床用抗生素而引起便秘加重痔出血的弊端。吴冰等运用泻心汤治疗内痔出血74例,该方偏于寒凉,可迅速排除离经之蓄血,缩短大便时间,并可防止感染的产生,效果满意。苟洪仙根据“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原则,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内痔脱垂56例,显效、29例,好转24例,有效率94.6%。谢国良通过自拟参赭升降消痔汤(人参、代赭石、升麻、蒲黄等)的升阳缩肛、降浊通幽、散结消痔等功效,治疗内痔60例,有效率90.0%。

2.痔疮的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是中医肛肠外科重要外治法之一,是治疗痔疮的传统方法,熏洗是指借蒸腾之药气熏患处,再将药汤乘热淋洗患部,依靠其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肛门部腠理疏通,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止血生肌功效.《外科启玄明·疮疡宜溻浴洗论》云:"凡治疮肿,初起一二日之间,宜药煎汤洗浴熏蒸,不过取其开通腠理,血脉调和,使无凝滞之意,免其痛苦,亦清毒耳".痔病手术的患者,多为患病日久,病情较重.术后虽然祛除了有形之邪,但肌肉受损,脉络断裂,经脉阻滞,气血不畅,致"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加之正气虚,湿热之邪留滞不散,则水肿;又气虚血亏,摄血无力,或淤血阻滞,血不循经,则出血;血虚无以濡养皮肉,则新肉不生,愈合缓慢.因此,湿热血瘀是痔术后创面的病理基础,正虚与邪实并存,以邪实为主.所以,在采用具有清热活血作用为主的中药,运用熏洗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肛肠病术后并发症,有理论依据,疗效可靠.祖国医学认为痔病术后及时采用清热活血为主的中药熏洗法,配合相关对症治疗和临床护理,其中98%以上患者均能使并发症消除,创面愈合.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了87篇利用清热活血法为主的熏洗方治疗痔病术后恢复期的文献报道,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共治疗痔病术后恢复期患者5483例,其中治愈4825例,有效576例,无效82例,總有效率为98.50%,也证实清热活血法为主的熏洗疗法是治疗痔病术后恢复期并发症的基本大法。

在药物核心系数的统计中,苦参、五倍子、芒硝、大黄、黄柏、地榆、当归、白矾、蒲公英、金银花的核心系数较大,使用次数较多.其中苦参、芒硝、大黄、黄柏、蒲公英、金银花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榆、当归凉血,活血止痛;五倍子、白矾收湿敛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参、大黄、黄柏等均具有明显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渗出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尚具有调节免疫,促进抗体生成,清理创面的作用。地榆、当归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解除血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介质释放而减轻组织渗出、水肿、出血;还能在创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感染和镇痛作用。五倍子、白矾中的鞣酸能使皮肤黏膜、溃疡等部位的组织蛋白凝固而具有收敛、抑制腺体分泌、减轻炎症反应、减缓感染过程及病理损害。诸药紧扣病机,既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又可凉血,消肿生肌,标本兼顾.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止血药、收涩药的用药次数较高,提示从肝经、胃经、肺经、脾经、大肠经论治痔病术后创面恢复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法则。

3.结论

痔病虽然是局部病变,但与人体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是密切相关的。脏腑亏虚、气血不足是痔的发病基础。近年来,中医药在对痔疮的治疗上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医对痔疮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且各医家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临床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对不同的“证”灵活运用不同的治则,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宋维亮,王振军.痔的现代治疗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2):116

[2]杨卫红.痔病的体质及辨证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4.

[3]廖波,袁可,琚晓.苦参汤加减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缘水肿疗效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4:254-255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调查 黄柏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