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103例临床分析

疾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09月20日 22:51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212例临床分析.doc

廖翠玲��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 例患儿进行资料分析,分析其临床症状、病因、治疗的方法。结果:103例患儿经过抗病毒、对症、支持,白细胞增高者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治愈率 100%。结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咽痛 ,婴幼儿多有流涎、哭闹,病程约为1W左右。婴幼儿及幼托儿童较多。治疗上主要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for Herpangina with the 103 Children as an Example

LIAO Cui-ling

(Health Bureau of Pingba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Pingba,Guizhou 561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examination method and therapy means of Children herpangina. Method: This paper take the 103 children as an example, explored the causes,clinical manifestations,laboratory examination method and therapy means of Children herpangina. Results: After antiviral, symptomatic, support, increased leukocytes patients given antibiotics therapy, patients were cured, the cur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s:Herpetic angina patients are more of infants and preschool children.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fever, sore throat, and salivation, crying and other phenomena, the course is about 1W.

【keyword】 children;herpangina;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夏秋季。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1周左右[1] 。本文通过2012年收治的103例病例统计分析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患儿103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6例;年龄5月~8岁,其中5月~1岁38例,约占36.9%,1~3岁43例,约占41.7%,3~7岁22例,约占21.35%。发病患儿中,以婴幼儿为主,所占比例为78.6%。发病多在4~8月份。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儿均有咽部充血,并咽峡部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约为 1~4mm,四周绕有红晕,个数不一。可见于扁桃体,也可见于软腭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口腔其他部位。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但不是所有病例的疱疹都会破溃。在103例患儿中,发热77例,约占74.6%,多为中高热,也可见持续高热,喂食哭闹、拒食63例,约占61.2%,流涎者68例,约占24.3%。能主诉咽痛者25例,约占24.3%。

1.3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行血常规检查 ,部分患儿行C反应蛋白检查,共32例,其中大于8μg/ml者10例,约占31.3%。由于条件有限,未能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67例,约占70.5%,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大于45%者51例,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76.1%,考虑多为病毒感染。

1.4 鉴别诊断

1.4.1 手足口病 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或低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等处为多,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此点与疱疹性咽峡炎不同)[2] 。发热多在皮疹出现之前,皮疹多在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圆形或椭圆形,较水痘皮疹为小,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数目几个至几十个不等。

1.4.2 疱疹性口腔炎 为单纯疱疹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6个月至5岁小儿,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疱疹最好发于唇红部及邻近皮肤和口腔黏膜。呈散在或成从的小水泡,周围有红边。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浅溃疡。全身症状或轻或重,所属淋巴结有时略肿大[3]。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整个病程约7-10天。

1.4.3 细菌性咽峡炎 一般有较广泛的扁桃体渗出,显著的颈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较重,通常不出现疱疹,细菌培养可鉴别[4]

1.4.4 咽结合膜炎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在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围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有球结膜出血[5]。

1.5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1.5.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注意空气流通,清淡饮食。

1.5.2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予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亦可予物理降温治疗。局部可予金喉健喷雾剂喷喉,3次/日,或用利巴韦林作超声雾化,也可用康复新液涂于患处促进粘膜修复。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滴注。进食差者适当增加补液量,可予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

1.5.3 抗感染治疗 予利巴韦林5-10mg/(kg.d),静脉滴注, 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静脉滴注,或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静脉滴注,或痰热清0.3-0.5ml(kg.d)静脉滴注。四季抗病毒合剂口服,或者万应胶囊口服。患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C反应蛋白检查大于8μg/ml ,考虑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经以上治疗,共76例患儿于3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73.8%,95例患儿5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92.2%。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大都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组2、4、5、6、8、10型皆可引起此病, B组1~ 5型也可致病 ,但较少见[6]。该病各地可见, 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 好发于夏秋季,近年来发病率有上述趋势 。其特点为 :1、好发于1- 3岁小儿 ;2、 以突然发热起病, 在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流涎、 咽喉痛 、厌食, 患儿表现为烦躁睡眠不好、哭闹 、把手伸入口腔、 拒食、 呕吐或腹泻。3、 咽部充血 ,咽腭弓、 悬雍垂、 软腭处有疱疹, 周围有红晕, 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直径在2- 3mm ,极少累及硬腭 、颊 、舌 、牙龈等处口腔黏膜 。颌下淋巴结不大 ;4 、发热持续时间多为1- 3d, 病程1周左右, 愈后良好, 在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 但其他型病毒也可引起再次发病[7]。

本组资料显示,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季节以夏秋季最多见,发病患儿中,以婴幼儿为主,所占比例为78.6%,且男多于女。发病儿童中幼托机构的小儿较多,常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接触史。故此,在高发季节,幼托机构应加强每日预检,并做好幼儿餐具、毛巾等的消毒工作,加强幼儿手部卫生。本组资料中,患儿表现多有发热,咽痛,但不能主诉者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因此,在高发季节,如有发热、流涎、拒食患儿,应考虑有本病可能,仔细检查口腔、咽部,避免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本组资料实验室检查显示,患儿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67例,约占70.5%,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大于45%者51例,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76.1%,考虑多为病毒感染。治疗上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既往用阿昔洛韦有较好疗效,但近来报道阿昔洛韦对婴幼儿副作用较大,易引起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故使用利巴韦林及一些中成药如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等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对DNA病毒及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青蒿、 金银花、 栀子, 具有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青蒿具有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促进作用; 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细菌,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栀子除具有抗感染、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外,亦具有镇静、降温作用 ,药理研究提示其可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 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 抑制病毒自身复制和直接灭活病不良反应。[8]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2:30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10

[4] 李琛,费群.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5):192

[5] 李筱杰,134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318

[6]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7] 申永豪 ,张瑞红, 王 虹, 李明芳.疱疹性咽峡炎流行23例临床分析[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3):158

[8] 胡艳霞, 叶章宇, 张 亮.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45 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2, 33 (28 ):6126

1.5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1.5.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注意空气流通,清淡饮食。

1.5.2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予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亦可予物理降温治疗。局部可予金喉健喷雾剂喷喉,3次/日,或用利巴韦林作超声雾化,也可用康复新液涂于患处促进粘膜修复。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滴注。进食差者适当增加补液量,可予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

1.5.3 抗感染治疗 予利巴韦林5-10mg/(kg.d),静脉滴注, 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静脉滴注,或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静脉滴注,或痰热清0.3-0.5ml(kg.d)静脉滴注。四季抗病毒合剂口服,或者万应胶囊口服。患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C反应蛋白检查大于8μg/ml ,考虑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经以上治疗,共76例患儿于3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73.8%,95例患儿5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92.2%。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大都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组2、4、5、6、8、10型皆可引起此病, B组1~ 5型也可致病 ,但较少见[6]。该病各地可见, 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 好发于夏秋季,近年来发病率有上述趋势 。其特点为 :1、好发于1- 3岁小儿 ;2、 以突然发热起病, 在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流涎、 咽喉痛 、厌食, 患儿表现为烦躁睡眠不好、哭闹 、把手伸入口腔、 拒食、 呕吐或腹泻。3、 咽部充血 ,咽腭弓、 悬雍垂、 软腭处有疱疹, 周围有红晕, 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直径在2- 3mm ,极少累及硬腭 、颊 、舌 、牙龈等处口腔黏膜 。颌下淋巴结不大 ;4 、发热持续时间多为1- 3d, 病程1周左右, 愈后良好, 在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 但其他型病毒也可引起再次发病[7]。

本组资料显示,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季节以夏秋季最多见,发病患儿中,以婴幼儿为主,所占比例为78.6%,且男多于女。发病儿童中幼托机构的小儿较多,常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接触史。故此,在高发季节,幼托机构应加强每日预检,并做好幼儿餐具、毛巾等的消毒工作,加强幼儿手部卫生。本组资料中,患儿表现多有发热,咽痛,但不能主诉者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因此,在高发季节,如有发热、流涎、拒食患儿,应考虑有本病可能,仔细检查口腔、咽部,避免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本组资料实验室检查显示,患儿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67例,约占70.5%,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大于45%者51例,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76.1%,考虑多为病毒感染。治疗上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既往用阿昔洛韦有较好疗效,但近来报道阿昔洛韦对婴幼儿副作用较大,易引起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故使用利巴韦林及一些中成药如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等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对DNA病毒及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青蒿、 金银花、 栀子, 具有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青蒿具有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促进作用; 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细菌,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栀子除具有抗感染、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外,亦具有镇静、降温作用 ,药理研究提示其可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 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 抑制病毒自身复制和直接灭活病不良反应。[8]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2:30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10

[4] 李琛,费群.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5):192

[5] 李筱杰,134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318

[6]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7] 申永豪 ,张瑞红, 王 虹, 李明芳.疱疹性咽峡炎流行23例临床分析[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3):158

[8] 胡艳霞, 叶章宇, 张 亮.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45 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2, 33 (28 ):6126

1.5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1.5.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注意空气流通,清淡饮食。

1.5.2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予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亦可予物理降温治疗。局部可予金喉健喷雾剂喷喉,3次/日,或用利巴韦林作超声雾化,也可用康复新液涂于患处促进粘膜修复。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滴注。进食差者适当增加补液量,可予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

1.5.3 抗感染治疗 予利巴韦林5-10mg/(kg.d),静脉滴注, 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静脉滴注,或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静脉滴注,或痰热清0.3-0.5ml(kg.d)静脉滴注。四季抗病毒合剂口服,或者万应胶囊口服。患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C反应蛋白检查大于8μg/ml ,考虑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经以上治疗,共76例患儿于3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73.8%,95例患儿5d内发热减退,口腔疱疹及溃疡消退,占92.2%。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大都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组2、4、5、6、8、10型皆可引起此病, B组1~ 5型也可致病 ,但较少见[6]。该病各地可见, 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 好发于夏秋季,近年来发病率有上述趋势 。其特点为 :1、好发于1- 3岁小儿 ;2、 以突然发热起病, 在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流涎、 咽喉痛 、厌食, 患儿表现为烦躁睡眠不好、哭闹 、把手伸入口腔、 拒食、 呕吐或腹泻。3、 咽部充血 ,咽腭弓、 悬雍垂、 软腭处有疱疹, 周围有红晕, 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直径在2- 3mm ,极少累及硬腭 、颊 、舌 、牙龈等处口腔黏膜 。颌下淋巴结不大 ;4 、发热持续时间多为1- 3d, 病程1周左右, 愈后良好, 在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 但其他型病毒也可引起再次发病[7]。

本组资料显示,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季节以夏秋季最多见,发病患儿中,以婴幼儿为主,所占比例为78.6%,且男多于女。发病儿童中幼托机构的小儿较多,常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接触史。故此,在高发季节,幼托机构应加强每日预检,并做好幼儿餐具、毛巾等的消毒工作,加强幼儿手部卫生。本组资料中,患儿表现多有发热,咽痛,但不能主诉者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因此,在高发季节,如有发热、流涎、拒食患儿,应考虑有本病可能,仔细检查口腔、咽部,避免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本组资料实验室检查显示,患儿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67例,约占70.5%,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大于45%者51例,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76.1%,考虑多为病毒感染。治疗上原则为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既往用阿昔洛韦有较好疗效,但近来报道阿昔洛韦对婴幼儿副作用较大,易引起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故使用利巴韦林及一些中成药如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等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对DNA病毒及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青蒿、 金银花、 栀子, 具有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青蒿具有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促进作用; 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细菌,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栀子除具有抗感染、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外,亦具有镇静、降温作用 ,药理研究提示其可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 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 抑制病毒自身复制和直接灭活病不良反应。[8]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2:30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10

[4] 李琛,费群.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5):192

[5] 李筱杰,134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318

[6]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7] 申永豪 ,张瑞红, 王 虹, 李明芳.疱疹性咽峡炎流行23例临床分析[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3):158

[8] 胡艳霞, 叶章宇, 张 亮.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45 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2, 33 (28 ):6126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咽峡炎 疱疹 核苷酸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