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养生寿自高

疾病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09月16日 22:23

张宝华

“以柔克刚”的哲学命题

老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有一位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老师,名叫常枞(音cōng读“聪”)。晚年的常枞,有一次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两人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对后代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常枞张开嘴问道:“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了看说:“没了!老师,您的牙齿都掉光了。”常枞吐出舌头又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老师,您的舌头还在。”常枞进而探问:“你懂我的意思吗?”老子思索了一会儿,感悟地答道:“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常枞高兴地说:“好!好!正是这个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了“柔弱可胜刚强”的思想。“柔克刚”的哲学命题就此问世。

牙齿是人体最为坚硬的,长年累月地与食品“硬碰硬”,慢慢地松动了,最后一个个地掉了;舌头只是把食物推向牙齿,不直接和硬东西“对抗”,虽软弱无比,却长存在嘴里。這个事实启示人们:坚强者可能命短,柔软者可能寿长。

柔者寿的奥妙

“柔”为何有助于长寿,因为柔讲求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从容不迫。因此,气血通畅,各个脏器运转自如,较好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自身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在对于硬,对于强势的对抗中,不再硬碰硬,而是迂回而战,避其锋芒,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措施。

而刚者则正好与之相反,在发生激烈对抗的时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协精神,往往是逞凶斗狠、宁折不弯,这就增大了损害身心健康的几率,岂能不折寿?这就是“柔”为何寿,而“刚”为何夭的奥妙所在。

事从容有余味

人从容有余年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一生历尽困难,可他遇事从容,常用一副对联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0岁仙逝。明乎此,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老年群体,凡长寿者,绝大多数性格温柔,而性格暴躁者则少之又少。这也是因“柔”而长寿的重要例证。

调查显示,在百岁老寿星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且性格温和者居多。因此,从养生角度来看,进入老年期后,人生应该逐步从激进转向从容,从豪放转向静和,从阳刚转向阴柔。endprint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奥妙 文章 东西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