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奶奶 外婆永远怀念你们
唐先武
姥姥离我们而去,已是12年了。多少次想念您——天堂里的姥姥,您一切都好吗?如今,我们的生活一切都改善了,衣食无忧,想报答您,您却逝去了。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姥姥对我们家是有大恩的。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我的关爱之恩,对我们家的帮济之恩!
我幼年时,家遇不幸,父亲过早离去。母亲带着我们姐弟3人,又回到姥姥身边。姥姥是1912年出生,属鼠。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娘家姓孙。我姥爷姓张,姥姥也就是张孙氏了。姥爷也病逝得早,1940年代就去世了。姥姥一生有7个子女,5男2女。大舅、二舅早立门户,其他子女都是她拉扯长大,极其不易。
虽然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是姥姥那个时代出生的人都还得裹小脚,因此,走起路来很有些费力。姥姥吃力地承担着一个大家庭的重荷,尽心操劳。在三舅的帮助下,四舅、五舅也都结婚生子、独立门户了,大家庭都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母亲带着我们回到姥姥身边后,姥姥更是为我们操了很多心血。她住到我们家里,总是早起晚睡、家里家外忙碌着,直到我们渐渐长大她才搬回家去,由大舅伺候生活。
姥姥也有歇息时,那是夏天的晚上。南方夏天总是很热,晚上纳凉是必须的。一到晚上姥姥一大家加上我们一家,还有些邻居,二三十人在平台上一起纳凉、聊天、讲故事。有时铺席而卧,看满天星星。时而有一颗流星划过,姥姥就会说,不知谁又要死了。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天上一颗星,对应着地上一个人,星落人就亡。
姥姥搬回去住后,每天都要来我们家多趟,看看火灭好了没有,门锁好了没有。有个早晨上学,我和姐姐闹别扭,我斗气不锁门。半天上课心里都不踏实,生怕家里丢了什么东西。放学后我飞奔回家,却发现门已锁好了,钥匙放在老地方。我相信这肯定是姥姥来给锁上的,我没有追问过,但直到现在我都是这样认为的。
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到开学时母亲总要去找大舅借钱,五块十块的,大舅不乐意借,还数落着:“天天就知道借借借!不知道让他们回来干活嘛。”母亲总是哭着回来。过一会儿,小脚的姥姥会一步一挪地把钱送过来。
我们家占了姥姥、大舅家很多便宜。借米、借油、借盐不说,有时候来个亲戚,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借几个鸡蛋招待,真的是前门留客后门借米啊。可借了有时真还不起。你想想有时盐都得借,那日子实在过得艰难!没办法再借时,大舅就会说:“借借借,上次借的还没还呢。”但说归说,除了少有几次空盆而归外,大多数时还是能再借一点的。否则,真揭不开锅。有一个晚上,又没粮了,一家人饿着睡下。半夜,姥姥用衣服前襟捧着点碎锅巴,让我们填了填长身体的肚子。
现在想,穷人的孩子是不是真不应该读书呢?越穷越读,越读越穷,恶性循环。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可也不是所有人都改变了命运,甚至只是改变了一小部分人的命运。读书就是赌,赌命运。再后来,我在北京工作了,姥姥很为我骄傲。我每次回去给她点钱,她都不要,我只得硬塞给她,让她买点好吃的。
穿着老式青色偏襟大褂,梳理着整齐的花白发髻,或走或坐,或说或笑,这就是我的姥姥。姥姥逝去12年了,这12年也是我比较忙的12年,可她的音容笑貌、拾掇干净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并时时浮现。虽然姥姥去世时已是91岁高寿,但母亲一直认为,只要好好医治,姥姥还是可以继续长寿的。而那时我在北京,因为特殊的非典也不让回去,有关事情我也没有更多地过问。如今,这些只能成为永远的愧疚,永远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