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期间多次发热诊治分析1例

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03月29日 10:06

1例卵巢浆乳癌晚期患者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过程分析

连飞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患者,47岁女性,已婚,因“畏寒、发热4天,加重2个小时”入院。2013年1月28日我院查肝脏MRI提示肝血管瘤,2013年1月29日给予行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2天出现37.4℃,低热,给予对症治疗术后第3天发热症状消推,无不适,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及生化全套未见异常,办理出院。此次因“畏寒、发热4天,加重2个小时”于2013年2月12日入院。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未测体温,伴全身乏力、发热时头痛,自行服用“扑感敏”,热可退,但易反复。入院前2个小时再次出现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腰酸、四肢关节疼痛等特殊不适,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急诊科,测体温39.5℃,急诊科查血常规:白细胞2.6×109/L,血小板62×109/L,中性细胞比例80%。为进一步治疗,拟“发热待查”收住我科。此次起病以来,精神、饮食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查体:体温:38.7℃,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1/6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皮温增高,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检查无特殊,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诊断:①发热原因待查:伤寒。②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后。

诊疗经过:(治疗时间和效果,主要检查、化验时间和结果等)2013年2月12日患者入院,考虑感染性发热,给予查胸腹部CT示:①双下肺炎性病变。②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后。消化系彩超:①肝内稍高回声结节(血管瘤)。②肝右后叶囊性占位。③脾体积增大。尿常规示:血生化:a羟丁酸脱氢酶325.3u/l、碱性磷酸酶187.0U/l、谷丙转氨酶153.3U/L、谷草转氨酶146.0U/L、C反应蛋白45.1mg/l、谷氨酰转肽酶142.3U/L、钾3.39mmol/l、乳酸脱氢酶446.2u/l;血沉16.0mm/h;降钙素原定量:0.05ng/ml;血常规示:白细胞2.6×109/L,血小板62×109/L,中性细胞比例80%,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为0、B型血;血培养5天细菌未生长。肥达氏反应正常。给予左氧氟沙星0.2g,2次/日;头孢哌酮舒巴坦3.0g2次/日;肝水解肽、阿托莫兰保肝;补充维生素及补液等对症治疗。2013-02-15体温降至正常。2013年2月17日血生化示:白蛋白/球蛋白1.4、a羟丁酸脱氢酶734.1u/l、碱性磷酸酶146.4U/l、谷丙转氨酶770.5U/L、谷草转氨酶972.4U/L、C反应蛋白23.9mg/l、谷氨酰转肽酶113.6U/L、钾3.30mmol/l、乳酸脱氢酶783.9u/l;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0.0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00%、淋巴细胞比率53.84%、单核细胞比率15.14%、中性细胞数1.17×109/L、中性细胞比率30.64%、血小板压积0.1%、血小板75.0×109/l、白细胞3.8×109/L。2013年2月21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0.0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00%、中性细胞数1.33×109/L、中性细胞比率34.32%、白细胞3.9×109/L;血浆D-二聚体2.96mg/l;血生化示:白蛋白/球蛋白1.4、谷丙转氨酶273.7U/L、谷草转氨酶135.8U/L、C反应蛋白15.2mg/l、钾3.60mmol/l。2013年2月23日血生化示:白蛋白/球蛋白1.3、a羟丁酸脱氢酶270.4u/l、白蛋白34.9g/l、谷丙转氨酶166.0U/L、谷草转氨酶79.6U/L、C反应蛋白14.9mg/l、谷氨酰转肽酶85.2U/L、间接胆红素4.4umol/l、乳酸脱氢酶383.6u/l、镁1.06mmol/L。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0.0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00%、血红蛋白105.0g/l、单核细胞比率20.54%、中性细胞比率23.54%、白细胞3.4×109/L。2013年2月24日复查肝功能示:白蛋白34.5g/l、谷丙转氨酶117.5U/L、谷草转氨酶71.7U/L、乳酸脱氢酶380.5u/l;血常规示:嗜碱性粒细胞0.04×109/L、血红蛋白105.0g/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00%、嗜酸性粒细胞0.00×109/L、白细胞3.4×109/L。2013年2月25日晚7:00患者出现皮疹,伴有瘙痒,请皮肤科会诊,考虑:药疹(头孢类、左氧氟沙星)。

讨论

患者感染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发病期2月8号发热,12号入院,治疗后15号体温降至正常。为感染性发热,考虑消化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引起脓毒血症。第三阶段:25号至今日低热,药物热,最大可能为头孢类,临床多见。泰能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少见,左氧氟沙星停用时间长达10天,可能性不大。第二阶段、2月21号再次出现发热后用泰能控制,22号体温降至正常。分析第二阶段发热原因:感染未控制复燃,药物热。新感染引起发热:是细菌、病毒、真菌及厌氧菌感染。首先排除药物热可能性不大,药物热多合并有药物过敏相关表现。新感染引起发热,虽然大便培养有真菌生长,未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但22号使用泰能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住院期间病毒可能性不大,无相关临床表现,一般病毒感染有自愈行。厌氧菌感染:胆道逆行感染,但患者无肝区痛及胆道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可能性不大。是否为入院感染未控制复燃,有这种可能,患者入院用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抗感染治疗,后因肝功能损害停用左氧氟沙星,单药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未能控制,结合临床报告,目前临床引起伤寒沙门菌素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但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相对低。考虑单药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未能控制感染,感染复燃引起发热,改用泰能后感染控制,体温恢复正常。下一步治疗建议以下方案:A、甲基强的松龙2.5mg静脉滴入;B、继续小剂量左氧氟沙星0.3g,1次/日,连用10天。因为患者肝功能损害单纯表现转氨酶升高,未见胆红素及胆汁酸升高;但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适当加用联苯双酯适当降转氨酶。以上治疗可按以下三种方案执行:①用A+B方案治疗,利:可以治疗药疹,对之前感染左氧氟沙星有控制效果;弊端:不能完全排除药疹系左氧氟沙星引起,可能过敏原不除,药疹无法消退;患者担心左氧氟沙星过敏,不能接受继续用左氧氟沙星。②如果患者同意,可以左氧氟沙星改用口服。③单用A方案治疗:利:可以治疗药疹,但对感染无控制。不存在担心左氧氟沙星过敏药疹不消退,患者容易接受。弊端:对感染无法控制,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复燃,发热出现。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转氨酶 粒细胞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