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行为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09月18日 02:39

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加用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观察

孙宏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行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饮食依从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行为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冠心病;行为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5..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对冠心病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其行为的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行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6.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5年。94例患者中包括心绞痛66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9例,陈旧心肌梗死1例。所有患者均与《西医诊断学》中冠心病相关标准相符。所有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胆、肾功能障碍;排除精神疾病患者等[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主动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及负责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执行医嘱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心理调节

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指导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比如平时生活中可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培养生活爱好,多与家人或朋友聊天交流等,以缓解自身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生活行为干预

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求吸烟喝酒的患者戒烟限酒,使其了解吸烟、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日常饮食要少食高热量、油腻、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食谱,以提高其饮食依从效果。嘱患者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运动2~3次,30 min/次左右,以身体不感劳累为宜,运动方式包括慢走、打太极拳等。

(3)用药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了解到正确用药对疾病的重要意义,以及不良用药行为可能会对其造成的危害等,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掌握血压、血糖等自我检测方法。

1.3 效果评价标准[3]

采用院内自制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调查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饮食依从性及服药依从性情况;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饮食依从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冠心病是心脏病中常见的类型,患者以胸闷心痛、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头晕耳鸣等症状为主,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工作压力大、情志失调等,因此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要更加注重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针对冠心病患者传统的护理方法更侧重于其生理护理及心理护理,而行为护理则主要从患者的饮食、行业、心理、运动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干预,相对心理指导,其更关注患者的行为,通过干预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加强其认知,指导其饮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的干预目标[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行为护理,其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及心理状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行为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志萍.冠心病应用行为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9(06):214-215.

[2] 吴有珍.冠心病护理中应用行为护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5):3437-3438.

[3] 徐亚莉,张卫红.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9):1690-1692.

[4] 杜美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3(05):39-41.

本文编辑:王 琦

健康之友©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患者 参考文献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